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诗词,回答下列问题。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小题1】这是一首咏物诗,着重刻画了与众不同的孤桐形象。你认为最能表现出孤桐独特品格的两句诗(一联)是
【小题2】结合尾联“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简要赏析诗人在诗中流露出来的内心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3-02 12:20: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何可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观看
B.而人之所至焉 罕:少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  名:动词,指识其本名
D.何可道也哉   胜:尽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夫夷近 ③不随止也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相之 ⑤然力足至焉  ⑥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A.①④/③⑤/②/⑥B.①⑥/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⑥D.②③④/①⑤/⑥
【小题3】对选文第一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段揭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从与前面内容的联系来看,还是在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需要有坚定的意志的道理。
D.作者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 题。
上邵学士① 书
(宋)王安石
仲详足下:数日前辱示乐安公诗石本,及足下所撰《复鉴湖记》。启封缓读,心目开涤。词简而精,②义深而明,不候按.图越绝之形胜,不候入国而熟贤牧之爱民,非夫诚发乎文,文贯乎道,仁思义色,表里相济者,其孰能至于此哉?因环列书室,且欣且庆,非有厚.也,公义之然也。 某尝患近世之文,辞弗顾于理,理弗顾于事,以襞.积.故实为有学,以.雕绘语句为精新,譬之撷奇花之英,积而玩之,虽光华馨采,鲜缛可爱,求其根柢济用,则蔑如③也。某幸观乐安、足下之所著,譬由笙 磬之音,圭璋之器,有节奏焉,有法度焉,虽庸耳必知雅正之可贵,温润之可宝也。仲尼曰:“有德必有言”“德不孤,必有邻”,其.斯之谓乎?昔昌黎为唐儒宗,得子婿李汉,然后其文益振,其道益大。今乐 安公懿文茂行,超越朝右④,复得足下以宏识清议,相须光润。苟力而不已,使后之议者必曰:“乐安公,圣宋之儒宗也,犹唐之昌黎而勋业过之。”又曰:“邵公,乐安公之婿也,犹昌黎之李汉而器略过之。” 则韩、李、蒋、邵之名,各齐驱并骤,与此金石之刻不朽矣。所以且欣且庆者,在于兹焉。郡庠拘率,复偶足下有西笑之谋⑤,未获亲交谈议,聊因手书,以道钦谢之意,且贺乐安公之得人也。
【注】①邵学士:邵必,字仲详。②越绝:越州的古称。③蔑如:微不足道。④朝右:位列朝班之右。指朝廷重臣。⑤ 西笑之谋:意谓谋任京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候按.图而尽越绝之形胜  按:查看
B.非有厚.也 厚:思想厚重
C.以襞.积.故实为有学 襞积:重复,堆砌
D.今乐安公懿.文.茂行 懿文:华美的文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雕绘语句为精新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则.蔑如也 官盛则.近谀
C.其.斯之谓乎    其.皆出于此乎
D.苟力而.不已    吾尝终日而.思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借赞美乐安公和邵学士的诗文,表达了作文不应单纯堆砌华丽的辞藻,而应立足现实,追求 经世济用。
B.言为心声,在作者看来,只有仁爱真诚的有德之人,才能写出具有凝聚着道义力量的好文章。孔 子的“有得必有言”作为引证,强调了这一看法。
C.作者用“德不孤,必有邻”,既赞美了乐安公、邵学士,也表明了自己和他们惺惺相惜,有共同的 理想和追求。
D.本文笔墨林火,说理生动。运用比喻论证赞美乐安公和邵学士的诗文“雅正”“温润”,又以乐安 公和邵学士类比韩愈、李汉,赞美两人的诗文、德行。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非夫诚发乎文,文贯乎道,仁思义色,表里相济者,其孰能至于此哉?
(2)所以且欣且庆者,在于兹焉。
【小题5】用“/”给画线的部分断句。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 国 之 王 幼 弱 未 壮 汉 之 所 置 傅 相 方 握 其 事 数 年 之 后 诸侯 之 王 大 抵 皆 冠 血 气 方 刚 汉 之 傅 相 称 病 而 赐 罢 彼 自 丞 尉 以 上 偏 置 私,如 此 有 异 淮 南 济 北 之 为 邪!此 时 而 欲 为 治 安 ,虽 尧 舜 不 治。
(选自贾谊《治安策》)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平州新学记

王安石

①太平新学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司农少卿建安李侯某仲卿所作。侯之为州也,宽而有制,静而有谋,故不大罚戮,而州既治。于是大姓相劝出钱,造侯之廷,愿兴学以称侯意。侯为相地迁之,为屋若干间,为防环之,以待水患。而为田若干顷,以食学者。自门徂堂,闳壮丽密,而所以祭养之器具。盖往来之人,皆莫知其经始,而特见其成。既成矣,而侯罢去,州人善侯无穷也,( )来求文以识其功。

②嗟乎!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哉!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焉。

③盖继道莫如善,守善莫如仁,仁之施自父子始。积善而充之,以至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昔之造书者实告之矣。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此道之所以散、百家之所以盛、学者之所以讼也。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游于斯,餔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哉?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括号的虚词是
A.而B.乃C.且D.则
【小题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太平州新学由李侯倡议并设计建造。
B.太平州的旺族出钱建造了李侯官府。
C.太平新学有田地和器具供学者劳动。
D.李侯因治理太平有功被当地人感念。
【小题3】第②段从“为吏者”写到“为士者”,分析其用意。
【小题4】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就这是圣人之道流传、百家之说形成、读书人彼此称颂的原因。
B.就这是用来流传圣人之道、兴盛百家之说、让读书人争辩的方法。
C.就这是圣人之道离散、百家之说兴盛、读书人争辩不止的原因。
D.就这是散播圣人之道、形成百家之说、使读书人互相颂扬的方法。
【小题5】第③段作者就兴建州学的目的表达了观点,对此作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