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面对文章第一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一句只是叙说褒禅山的原委,平淡无奇,并没有其它作用。
B.由“褒禅山”一名引出褒禅山名称由来,点出禅院。写禅院,既证实褒禅山名称由来,又引出“距其院东五里”的华山洞,内容上环环相扣。
C.从“距洞百余步”到“盖音谬也”,从字面上来看,这几句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
D.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于纠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误读为“华实”之“华”的错误。之所以要纠正今人读音的错误,又旨在为下文针对后人对古籍以讹传讹的现象发表感想和议论张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3-04 06:36: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驼种树 (   ) ②其实害之 (   )
③故且怠 (    ) ④亦有类乎 (   )
【小题2】下列“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旦视而暮抚B.字而幼孩
C.鸣鼓而聚之D.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官理,非吾业也B.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C.故不我若也D.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题4】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我固当   ②旦视而抚  ③早以蕃
④其欲密 ⑤非有能茂之也
⑥非有能早而之也 ⑦其肤以验其生枯
⑧故木之性以离矣 ⑨见长人者好其令
A.①③④⑦/②⑧/⑤⑥⑨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小题5】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柳宗元,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B.柳宗元和韩愈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在古文理论上有着相同的见解,但韩愈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而柳宗元则注重反应社会现实问题,如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
C.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发展。
D.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对农民的残酷无情的剝削,婉约而多讽,体现出柳宗元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一贯风格。
【小题6】翻译下列语句:
①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②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河北民(王安石)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注)二边: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曾对侍臣谈到自己有二喜:“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虎,二喜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六)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安石早年的诗歌创作有取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关心政治、同情百姓疾苦,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B.“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黄河以北地方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而边民“长苦辛”只是因为北宋与契丹、西夏两族连年的战乱。
C.诗歌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感叹的口吻颂扬“贞观之治”的美好,表达了对北宋时政的批判和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D.黄河以北的边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南逃荒求生;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是缺粮断餐,从而暗示出“长苦辛”不是河北之民所独有,河南之民以及其他内地之民无不如此。
【小题2】为了表现河北民的“苦辛”,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陈升之序

宋王安石

①今世所谓良大夫者,有之矣,皆曰:是宜任大臣之事者。作而任大臣之事,□上下一失望,何哉?人之材有大小,而志有远近也。彼其任者小而责之近,则煦煦然仁而余于仁矣,孑孑然义而有余于义矣。人见其仁义有余也,则曰:是其任者小而责之近,大任将有大此者。然上下竢之云尔, 然后作而任大臣之事。作而任大臣之事,宜有大此者焉,然则煦煦然而已矣, 孑子然而已矣。故上下一失望。
岂惟失望哉?后日诚有堪大臣之事,其名实烝然于上,上必惩前日之所竢而逆疑焉;暴于下,下心惩前日之所竢而逆疑為。上下交疑,诚有堪大臣之事者而莫之或任。幸欲任,则左右小人得引前日之所竢惩之矣。
③噫!圣人谓知人难,君子恶名之溢于实为此。难则奈何?亦精之而已矣。恶之则奈何?亦充之而已矣。 知难而不能精之, 恶之而不能充之,其亦殆哉!
④予在扬州,朝之人过焉者,多堪大臣之事可信而望者,陈升之而已矣。今去官于宿州予不知复几何时乃一见之也。予知升之作而任大臣之事,固有时矣。煦煦然仁而已矣孑孑然义而已矣,非予所以望于升之也。
(注)①煦煦然:和颜悦色貌。②孑孑然:谨小慎微貌。③竢:同“俟”,等待。④烝:众多。⑤充之:指用真才实绩充实自己的名声。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因B.故C.则D.且
【小题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写对良大夫寄予厚望,后写任职后失望,前后对比。
B.作者认为应该根据官员能力大小与志向远近任用人才。
C.第①段先叙述现象,然后分析其原因,说理条理清晰。
D.“煦煦然”、“孑孑然”是对一味恭维上司行为的批判。
【小题3】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岂惟失望哉”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王安石提出“有补于世”的写作主张,结合本文评析这一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