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面对文章第一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一句只是叙说褒禅山的原委,平淡无奇,并没有其它作用。
B.由“褒禅山”一名引出褒禅山名称由来,点出禅院。写禅院,既证实褒禅山名称由来,又引出“距其院东五里”的华山洞,内容上环环相扣。
C.从“距洞百余步”到“盖音谬也”,从字面上来看,这几句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
D.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于纠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误读为“华实”之“华”的错误。之所以要纠正今人读音的错误,又旨在为下文针对后人对古籍以讹传讹的现象发表感想和议论张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3-04 06:36: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陈升之序

宋王安石

①今世所谓良大夫者,有之矣,皆曰:是宜任大臣之事者。作而任大臣之事,□上下一失望,何哉?人之材有大小,而志有远近也。彼其任者小而责之近,则煦煦然仁而余于仁矣,孑孑然义而有余于义矣。人见其仁义有余也,则曰:是其任者小而责之近,大任将有大此者。然上下竢之云尔, 然后作而任大臣之事。作而任大臣之事,宜有大此者焉,然则煦煦然而已矣, 孑子然而已矣。故上下一失望。
岂惟失望哉?后日诚有堪大臣之事,其名实烝然于上,上必惩前日之所竢而逆疑焉;暴于下,下心惩前日之所竢而逆疑為。上下交疑,诚有堪大臣之事者而莫之或任。幸欲任,则左右小人得引前日之所竢惩之矣。
③噫!圣人谓知人难,君子恶名之溢于实为此。难则奈何?亦精之而已矣。恶之则奈何?亦充之而已矣。 知难而不能精之, 恶之而不能充之,其亦殆哉!
④予在扬州,朝之人过焉者,多堪大臣之事可信而望者,陈升之而已矣。今去官于宿州予不知复几何时乃一见之也。予知升之作而任大臣之事,固有时矣。煦煦然仁而已矣孑孑然义而已矣,非予所以望于升之也。
(注)①煦煦然:和颜悦色貌。②孑孑然:谨小慎微貌。③竢:同“俟”,等待。④烝:众多。⑤充之:指用真才实绩充实自己的名声。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因B.故C.则D.且
【小题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写对良大夫寄予厚望,后写任职后失望,前后对比。
B.作者认为应该根据官员能力大小与志向远近任用人才。
C.第①段先叙述现象,然后分析其原因,说理条理清晰。
D.“煦煦然”、“孑孑然”是对一味恭维上司行为的批判。
【小题3】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岂惟失望哉”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王安石提出“有补于世”的写作主张,结合本文评析这一主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而卒葬之 最终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尽,走尽
C.而余亦悔其随之   自己D.则或咎其欲出者 责怪
【小题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小题3】选出对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图,梵语(古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庐冢,也叫做“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古时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学者:此文“学者”与《师说》中古之“学者”的意义相同,同现代汉语中的“学者”也相同。
【小题4】下列语句对课文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A.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B.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C.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D.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的人才能到达。
【小题5】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加点词。
(1)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报任安书》
(2)而听细说 《鸿门宴》
(3)而刘夙婴疾病     《陈情表》
(4)及是,愈以为诚有 《小石城山记》
(5)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黄州快哉亭记》
【小题6】把下列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打点处为采分点)。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节选自《小石城山记》)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节选自《黄州快哉亭记》)
(1)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2)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同学一首别子固①

王安石

①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   )?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③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辅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④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选摘自《王文公文集》)

注释
①同学:共同学习圣人之道。一首:一篇。子固:曾巩的字。②正之:孙侔的字。③中庸:儒家伦理思想。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态度。儒家认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括号的虚词是(   )。
A.哉B.也C.焉D.耳
【小题2】请分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志同道合的人应相互交往,共同进步。
B.与自己有相同志趣和理想的只有这二人。
C.与二人携手共进,登堂入室,追求“中庸”之境界。
D.自有与二位“贤人”交往,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者与曾巩分手后的赠别之作。
B.曾巩和孙侔虽然是好友,但两人未曾谋面。
C.文章既表达了作者对二人的真挚友情,又反映出自己对追求至高境界的远大志向。
D.作为一篇道别之作,本文温文尔雅;娓娓道来,充满哲理蓄思。
【小题5】试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