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罢相后退居江宁时期。②翳翳(yì):树荫浓暗的样子。陂(bēi):池塘。③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④床敷:安置卧具。⑤杖屦(jù):扶杖漫步。
【小题1】简析此诗尾联的手法。
【小题2】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此诗云:“寓感奋于冲夷(冲和平易)之中,令人不觉”,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1-10-19 08:40: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除夕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屠苏:药酒名。
【小题1】下列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两首诗都以中国的传统节日为题,但抒发感情不同,来诗表达的是虚度年华的悔恨和远离故土的思念之情;王诗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乐观自信的心态和喜悦的心情。
B.“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是指最让人哀愁的是伴着阵阵报晓的鸡鸣,憔悴的人儿又迎来了春风。“又”字表达诗人漂泊他乡的时间之长。
C.王诗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金鸡报晓,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春节的欢乐气氛。
D.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E. 王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小题2】“又将憔悴见春风”和“春风送暖入屠苏”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逃,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息,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训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选自《游褒禅山记》)
【小题1】下面加点的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火尚足以明也 明:明亮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何可胜用道也哉 胜:尽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则其至又加少矣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其孰能讥之乎
A.方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方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C.两个方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方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小题3】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小见大,借游山说明治学的道理:是反对半途而废,提倡深入探索;二是反对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主张探本穷源,深思慎取。
B.在木材料的选择上,作者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种安排是为了后文说理,颇具匠心。
C.文章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
D.全文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用、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来过渡,将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前后衔接自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2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碑道 仆:倒
B.余与四人火以入 拥:持、拿
C.夫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 相: 观察、看
【小题2】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独其为文犹可识
B.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C.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D.其文漫灭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常在于险远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小题4】下列加点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B.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C.以故其后之曰“褒禅”D.下江陵,顺流而
【小题5】下列关于古代文学常识的表述,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B.阳:山的北面。古代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阴”。
C.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
D.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小题6】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主要说明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辨识“华实”之“华”应为误读。
B.第二段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文章重在记游,并且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C.第三段承接第二段,写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D.第四段中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小题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