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法惠寺横翠阁(节选)
苏轼(宋)
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悲秋春更悲。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眉。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
注:①平湖:指西湖。濯锦:濯锦江,在今四川成都附近。②峨眉:峨眉山,在四川。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前两句点明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因不能回到故乡,而觉得春天比秋天更令人悲伤。
B.平湖泛舟,远眺横翠阁,诗人更加思念家乡四川眉山,“已”“更”表现了情感加深。
C.“雕栏能得几时好”一句化用了李煜的“雕栏玉砌应犹在”,都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意。
D.“不独凭栏人易老”一句蕴含着深沉的言外之意,并非抒写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E. 最后两句,诗人想象将来定会有人因寻他的游踪而到吴山来,心情顿时旷达洒脱起来。
【小题2】本诗的“悬知草莽化池台”一句应怎样理解?有什么含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0-14 09:14: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憷季常也。何为而在此?’,_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丛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
B.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C.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环堵:环绕,缠住。
D.使从事于其间,今己显闻。 显闻:显达闻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B.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C.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D.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乡里,指一般平民居住的地方。按照匠人营国制度,居住区可分为国宅和闾里。
B.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帽子。
C.公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爵位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D.河北,省名。与《鸿门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中的“河北”意同。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少年时一身侠气。他仰慕西汉著名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使酒好剑,挥金如土,乡里的游侠都尊奉他。
B.方山子有壮志难酬之苦。他壮年的时候想通过读书来驰名当代,但他看清了世道凶险,于是就萌生了隐居的想法。
C.方山子晚年时安贫乐道。他在晚年的时候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草房,吃素食,悠游自得。
D.方山子有异人之处。他出身功勋之家却没有置身官场,家境殷实却放弃荣华富贵,偏偏来到穷僻的山里。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日:  “呜呼!此吾故人陈悖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2)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新城道中(其二)
宋苏轼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注①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其县令为苏轼好友晁端友。②钲:古代军中乐器,击之而鸣。③耦耕:指二人并耕。此处暗用了《论语》中孔子向隐者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小题1】以下对颔联和颈联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散材”,语出《庄子》,指无用之才。诗人以此自况,可见其怀才不遇的怨愤和对官场的深深眷恋。
B.“搜林斧”,喻指党祸。本句是说即使无用之才,也畏见搜林利斧。即使任官在外,也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
C.“疲马”一句,写山中行进已久,马早已疲惫不堪,希望听到战场上的号角声。此句写出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的热诚。
D.颈联作者想到茶农因为下够了的细雨而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自己的清官好友,情感和颔联相比发生了变化。
E. 颔联和颈联主要描绘前往新城的“道中”所见所感,诗歌承转自如,格律纯熟,自然贴切。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下列小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小题1】【小题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的“可惜”是可爱的意思,一溪风月惹人爱,写出了风月之美及人的喜悦赞美之情。
C.“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D.“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E. 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小题3】【小题4】“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