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③,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山东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原为一旧台,是苏轼修葺,由其弟苏辙题名。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②寒食:清明前一日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③故国:此指故乡。
【小题1】词的上阕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词的下阕表达出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和心态?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5-08 09:53: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小题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使用的纪年法是( )
A.干支纪年法
B.年号纪年法
C.生肖纪年法
D.公元纪年法
【小题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破荆州(当) 而吾与子之所共(享用)
B.徘徊于斗牛之间(星宿名,指斗宿、牛宿) 举尊以相属(葫芦)
C.寄蜉蝣于天地(一种小飞虫,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知不可乎骤得(轻易得到。骤,突然)
D.酒临江(酿酒) 一世之雄也(固然)
【小题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西望夏口,望武昌
A.幽壑之潜蛟
B.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C.鱼虾而友麋鹿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
【小题4】下列句子与其他各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今安在哉
B.何为其然也
C.何陋之有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小题5】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之雄也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句读之不知 ⑥渺沧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须臾 ⑧羡长江之无穷
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
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
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小题6】翻译句子。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路经惶恐滩时所作。据《万安县志》载“赣州二百里至岑县,又一百里至万安,其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南方人读“黄公”如“惶恐”,因被称作惶恐滩。②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这里代指故乡山水。③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④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二毛”指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说明诗人已至暮年。“一叶身”形象地表现诗人飘零的现状。
B.首联集工巧的对仗、生动的夸张、形象的双关、强烈的对比多种修辞于一体,并巧用数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处境。
C.把“黄公滩”叫做“惶恐滩”,虽是口音之误,却能涉及身世国事,颇有意趣,所以为后人认可并应用。如文天祥诗中就有“惶恐滩头说惶恐”。
D.尾联中“便合”意即“正应当”,“知津”反用孔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劫难时,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
【小题2】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复杂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课文第2、3段,完成下面问题。

与可画竹,(①  )不自贵重(②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1)与可厌之,投(③  )地而骂曰:“吾将以为(④  )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⑤  )。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⑥  )徐州。与可以书(⑦  )余曰:“近(⑧  )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⑨  )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⑩  )将一段鹅溪绢,扫取(⑪  )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⑫ )答,则曰:“吾言(⑬  )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⑭  )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⑮  )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2)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⑯  )竹贱如蓬,斤斧何曾(⑰  箨龙(⑱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3)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⑲  )书画,见此竹,(⑳  )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  )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  )如此也。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初(_____)(2)贵重(_____)(3)诸(_____)(4)以为(_____)(5)口实(_____)(6)为(_____)
(7)遗(_____)(8)语(_____)(9)萃(_____)(10)拟(_____)(11)扫取(_____)(12)无以(_____)
(13)妄(_____)(14)实(_____)(15)许(_____)(16)修(_____)(17)赦(_____)
(18)箨龙(_____)(19)曝(_____)(20)废(_____)(21)畴昔(_____)(22)间(_____)
【小题2】下列各句最能体现文与可恬淡、狂放性格特点的一句是
A.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B.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
C.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
D.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小题3】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他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2)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3)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