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下列小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小题1】【小题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的“可惜”是可爱的意思,一溪风月惹人爱,写出了风月之美及人的喜悦赞美之情。
C.“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D.“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E. 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小题3】【小题4】“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2-28 06:37: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日:“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日:“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日:“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日:“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篷,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晓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元半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青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金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B.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C.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D.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十寸为尺,八尺为寻,倍寻为常。中十寻是言其高。
B.缣素,指供作画的细绢,也指书册或书画。缣是双丝的缯,素是本色的生绢。
C.大夫,封建时代指那些居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知识分子。
D.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年号始于汉武帝,常为两个字,一个皇帝只可有一个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与可画论高明,画技高超。他在画竹前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然后--挥而就,力求神似;四方之人纷纷拿着细绢涌进他家里求画。
B.文与可淡泊名利,不喜应酬。他不愿给人画竹,就把自己厌烦的求画者的丝绢抛在地上,骂道要用它做袜子;还让求画者找苏轼画竹。
C.文与可情趣高雅,机敏智慧。他与苏轼书信往来,诗画相和,妙语连珠;把自己的画作《筼筜谷偃竹》赠给苏轼,证明竹有万尺之势。
D.文与可旷放直率,豁达爽朗。他携妻子游山,自备晚炊,烧竹笋吃晚饭时,打开信封看苏轼的诗,不禁大笑,口里的饭喷得满桌都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2)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同类题3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氏山房藏书记 (宋)苏轼
①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材,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
②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①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聃于上国3,然后得闻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3,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面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④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
③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A)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④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注释)①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老聃會任东周王室柱下史。②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③倚相∶春秋时楚国的史官。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④倍蓰(xi):超过数倍。蓰,本意为五倍,此处泛指。
【小题1】可填入第①②段末尾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哉 耳B.矣 乎C.乎 也D.耳 矣
【小题2】下列对第③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中人捋李公择当年读书处取名为李氏山房。
B.李公择读书循流探源、含英咀华,获益良多。
C.李公择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事迹闻名于当世。
D.李公择将书卷藏于僧舍是为了供后来者阅读。
【小题3】下列对文章运用材料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象犀珠玉与金石草木等各有利弊突出书的功能价值。
B.以老聃、韩宣子、季札等事例说明古人能够博览群书。
C.以作者听闻老儒先生手抄勤读来批评近岁市人不读书。
D.第②段详写先秦圣贤,而同时代学风因众所周知略写
【小题4】从文章结构方面分析第①②段的作用。
【小题5】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