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商鞅、吴起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节选自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小题1】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4处)。
战 国 之 游 士 则 不 然 不 知 道 之 可 信 而 乐 于 说 之 易 合 其 设 心 注 意 偷 为 一 切 之 计 而 已
【小题2】分别写出战国时期主张“合纵”“连横”的两位游士的名字。
【小题3】曾巩认为战国游士“诈”的言行有怎样的后果?请概括表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7 08:02: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绍圣四年十二月一十九日海康城南东斋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葺茅竹而居之葺:修建。
B.癯而实腴癯:清瘦。
C.黾勉辞世黾:尽力。
D.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范:示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B.以遗后之君子退论书策以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C.先君命辙师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D.遂与渊明比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叙述苏子瞻谪居儋耳的生活状况,住陋室,啖芋荼,喜作诗,淡然于名利之外,表现了苏子瞻之人品、志趣,放旷情怀。
B.引是一种类似于序言的文体。作者转录了其兄子瞻之来信,体现子瞻对于陶渊明诗歌之艺术特色和陶渊明为人的评价。
C.作者在引录子瞻的书信的基础上,引发议论,表明自己对子瞻为人及诗歌创作的看法,并进行了概括评论。
D.本文笔法灵活。以散句为主,间杂着整句;叙议结合,行文自由。能运用引用、比喻修辞手法来表现子瞻谪居东坡后学问大进的情况。
【小题4】用“/”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鄞有高世之士,曰骆先生以大,貌严而气刚,行峻而言直,学广闻多。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语之不合,一事之不谐,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以故世之士子,鲜有当乎其意,与为忘形交者。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每岁即小斋之外,罗植数百本。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见夫幽姿劝质,凌厉风霜,则思厉节操,处坚瘁而不屈。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见夫早培晚盛,不竞不争,则思居谦处让,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见夫味甘而气馨,品高而性介,则思蓄用以待时,洁身而处俗,不与黄茅白苇俱出于斯世。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仰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必也物我两忘,彼此无间,然后与之曹出乎轩窗寂寞之滨,并驱乎草木摇落之际。若相磋以道,相以德,不自知其情之孚而身之化也。夫如是,菊也,先生也,真所谓贤友朋也。

菊有贤友朋之象,而先生犹爱之如此,况世之贤士子乎?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爱,如爱斯菊矣。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呜呼: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能贤之。士子不能自知其不贤,惟先生能知之。贤也吾爱,不贤也吾其弃。呜呼,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

(取材于元戴良《爱菊说》)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 ) (2)与为忘形交者( )
(3)则思厉节操 ( ) (4)若相磋以道,相以德 ( )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学广闻多   仰视,俯而思
B.夫如是,菊也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C.贤也吾爱   皆出于此乎?
D.有则必为先生之爱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
【小题3】用“/”为文中划波浪线语句断句
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
(2)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
【小题5】作者借骆先生这一形象,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
(甲)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滕王阁序》节选)
(乙)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兰亭集序》节选)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穷睇眄于中天(放眼尽情远望)    遥襟甫畅(顿时) 天高地迥(宽阔)
B.四美具二难并(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修禊事也(修理) 映带左右(映衬、围绕)
C.天柱高而北辰远(北极星,比喻国君) 列坐其次(水边) 游目骋怀(奔驰,敞开)
D.引以为流觞曲水(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 趣舍万殊(兴趣) 所之既倦(往、到达)
【小题2】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下列句子中全部使用用典手法的一项是 (    )
A.睢园绿竹 彭泽之樽  邺水朱华 人杰地灵
B.天柱高而北辰远  陆海潘江  奉宣室以何年  无路请缨
C.地崩山摧壮士死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红巾翠袖 李广难封
D.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休说鲈鱼堪脍 谢家之宝树    三径就荒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四美”、“ 兴尽悲来”的一项是 (  )
A.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B.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C.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D.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1)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 “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 “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 “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 “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谈谈你从两篇《记》所抒发的为官情怀中获得的感悟。(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