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商鞅、吴起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节选自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小题1】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4处)。
战 国 之 游 士 则 不 然 不 知 道 之 可 信 而 乐 于 说 之 易 合 其 设 心 注 意 偷 为 一 切 之 计 而 已
【小题2】分别写出战国时期主张“合纵”“连横”的两位游士的名字。
【小题3】曾巩认为战国游士“诈”的言行有怎样的后果?请概括表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7 08:02: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时矫首而遐观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景翳翳以将入
A.景色B.大C.情况D.日光
【小题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善万物之得时
A.好的B.羡慕C.善良D.擅长
【小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云无心以出岫   引壶觞以自酌
B.悟已往之不谏   不知东方之既白
C.复驾言兮焉求   而人之所罕至焉
D.知来者之可追   客有吹洞箫者
【小题5】下列各句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B.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C.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D.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小题6】请分析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特征。
(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2)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小题7】有人认为陶渊明在文中以乐写悲,你是否认同这一看法,请加以阐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八骏
刘基
穆天子得八骏以造王母,归而伐徐偃王,灭之。乃立天闲、内外之厩。八骏既居天闲,食粟日石;其次乘居内厩,食粟日八斗;又次居外厩,食粟日六斗;其不企是选者为散马,散马日食粟五斗;又下者为民马,弗齿于官牧。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而上下其食者,莫不甘心焉。
穆王崩,造父卒,八骏死,马之良驽莫能差,然后以产区焉。故冀之北土纯色者为上乘,居天闲,以驾王之乘舆;其厖①者为中乘,居内厩,以备乘舆之阙,戎事用之;冀及济河以北,居外厩,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及使于四方者用之;江淮以南为散马,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也。其士食亦视马高下,如造父之旧。
及夷王之季年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乃参以外厩。二厩之士不相能。内厩曰:“我乘舆之骖服也。”外厩曰:“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争而闻于王,王及大臣皆右内厩。既而与盗遇,外厩先,盗北。内厩又先上以为功。于是外厩之士马俱懈。盗乘而攻之,内厩先奔,外厩视而弗救,亦奔。马之高足骧首者尽没。王大惧,乃命出天闲之马。天闲之马,实素习吉行,乃言于王而召散马。散马之士曰:“戎事尚力,食充则力强。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王内省而惭,慰而遣之,且命与天闲同其食,而廪粟不继,虚名而已。
于是四马之足交于野,望粟而取。农不得植,其老羸皆殍,而其壮皆逸入于盗,马如之。王无马不能师,天下萧然。
(选自《刘基散文选集》)
【注】厖máng:杂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不企是选者为散马   企:达到
B.以备乘舆之阙  阙:同“缺”
C.乃参以外厩     参:代替
D.王无马不能师   师:装备军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立天闲、内外之厩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又下者为民马,弗齿于官牧 其制稍异于前
C.如造父之旧 王之好乐甚
D.戎事尚力,食充则力强 木受绳则直
【小题3】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夷王之季年/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
B.及夷王之季/年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
C.及夷王之季年/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
D.及夷王之季年/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造父担任司马,以八骏为良马的最高典范,为穆天子制定了选择天下良马的标准,将天下马匹分为五等并区别对待,确实做到了“马尽其才”。
B.穆王和造父死后,选择良马的标准却从实质上改变了,区别对待种种的做法也完全改变,这为以后埋下了产生恶果的种子。
C.战事突起,内外马厩的养马之人互相推诿,而王与各位大臣又一味袒护内厩,在此关键时刻,借助散马才挽回了败局,这令夷王十分惭愧。
D.作者以养马之事,喻指养士之事,养马当以马之“良驽”为别,对待人才也应把才能高低作为衡量选拔的重要标准。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良驽莫能差,然后以产区焉。
(2)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
(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公冶长)
材料二: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张
【小题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材料一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国人子文,多次担任宰相而没有露出得意的神色,多次被免职也不懊恼,每次免职时,他都能认真做好交接工作。
B.子张询问孔子,令尹子文这种宠辱不惊的表现,是否达到“仁”了,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只是一个忠于职守的人。
C.齐国大夫崔杼乱政而杀死了齐庄公,面对这种混乱的局面,齐国大夫陈文子舍弃了丰厚的家产而离开自己的国家。
D.孔子认为陈文子是个清白人。因为陈文子发现几个邦国的执政者都与崔子结盟,便毅然选择离开,那只是一种清白。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愿为小相焉(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鼓瑟(稀疏)
B.春服既成(指夹衣或单衫) 冠者五六人(成年人,20 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20 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
C.童子六七人(少年,不到20 岁的人)  而归(唱歌)
D.吾点也(介词,和,同)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三个人)
【小题3】下列各项是对上面材料二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孔子的育人目标。
B.孔子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
C.孔子认为他培养的学生是为了从政为官,为了当统治者,只要为官从政,一切事情就可迎刃而解。
D.子夏虽然肯定了种菜、治病、占卜之类“小道”的作用,但认为这些对远大的事业恐有妨碍。
【小题4】翻译划横线句子。
(1)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
(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褐夫字说

(清)戴名世

①古者名、字大抵多□奇,而偶者盖少□,自汉以还,少有奇字者,其名则或奇或偶焉耳,岂非其习使然哉!吾闻之申繻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其于字也亦然,以故古之人其名、字不必其美且善也,后之人但取夫美善之称,而不必有其字,则其虚冒焉者又岂少乎! 

②余偶名而欲奇其字,有来告者曰:“不可,以习俗之不惯于称也。”余曰:“余之为是,非故矫然异也,其说有取,而于古亦无谬。虽然,更其称而仍袭其义则字曰褐夫,可乎?”人曰:“褐,贱服也;夫,不知谁何人之辞也。今吾子以自托焉,不亦鄙乎?”余曰:“余固鄙人也,舍是无以为吾字矣,天下之人,自上君公,以至于大夫、士,其等列以渐而降,最 下至于褐夫,则垢污贱简极矣。其所处也至卑,其于世也无伍,富贵利达之所无望,而声势名誉之所不及。庸人孺子皆得傲且侮之而无所忌,以故古者谚之谩必以云,然则余不以为字而谁乎?吾恶世之窃其名而无其实者,又恶有夫有其实而辞其名者。若余则真褐之夫也,虽欲辞其名,不得矣。匪吾云,人实云云,然则人之称之也必惯,鄙不鄙又何论焉!” 

③既以其语应客,遂书之,以为《褐夫字说》云。 

注:①戴世名,字田有,一字褐夫,清古文家。 ②申繻:春秋时期鲁国大夫。
【小题1】可选入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也  矣B.以  焉C.于  也D.因  矣
【小题2】第②段中详写“来告者”与“余”问答对话,对其用意分析正确地一项是(   )
A.问答对话突显对方认知冲突,意在表现“来告者”咄咄逼人“。
B.以“来告者“的质疑和刁难,暗示自己孤独寂寞、怀才不遇。
C.用问答对话方式答疑驳难,以方便逐层深入阐明自己的看法。
D.在问答对话中自诉身份地位卑贱,批判遵从古人的错误做法。
【小题3】对作者取字“褐夫”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归古代取字的传统,寄托自己的理想,突出修德的重要性。
B.回归古代取字的传统,主张名实相符,抒发愤世嫉俗之情。
C.眀贬实褒彰显自己的德性品行,表明作者傲岸的人生追求。
D.矫正世俗的虚伪,强调名实相符的思想,表达豁达的态度。
【小题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划线句子。
【小题5】概括全文的写作思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故夫知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夫知一官 效:胜任
B.举世之而不加沮 非:指责
C.虽然,犹有未也 树:树立
D.犹有所者也 待:等待
【小题2】对宋荣子嗤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人的原因,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B.他们不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C.他们自鸣得意,与斥一样所见甚小。
D.他们不值得夸耀,在世上没有更高追求。
【小题3】文中为什么要提到宋荣子、列子?下列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说明宋荣子、列子才智见识和修养都很高,是作者理想中的逍遥人物。
B.为了说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视甚高之可笑。
C.为了说明像宋荣子一样修养品行,像列子一样,一无凭借,御风而行。
D.为了衬出自己理想中的至人、神人和圣人,说明理想的境界是一无所待而游于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