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俞紫芝:宋代诗人,笃信佛教,终身不仕。②桡,船桨,指代船。③赊,语助词。④翡翠,翡翠鸟。⑤别业,原意为别墅,此指白鹭栖息的地方。⑥旆,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抓住水村的特点,先写停泊在沙滩上的船,再写隔岸烟雾迷蒙中的野草,远近明暗搭配和谐。
B.颔联描绘翡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这样一幅清幽冷寂的画面,传达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C.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酒旗飘飘为动静,渔家酒家为静景,一动一静,动中有静,更增情味。
D.尾联“无人写得寄京华”一句,写诗面对眼前所见之景,不由得生出了官场失意后的愤懑之情。
E. 诗的前三联写景,由沙滩到隔岸,然后转到河内,再移到岸边,最后又沿河望去,视角跳跃,给人以目不暇接的感受。
【小题2】有人说,整首诗的前三联都是对水村景物的生动刻画,但末句提到“京华”,显得有些突兀,你如何看待这一点?请简要阐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1-30 05:36: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下面小题。

示 三 子①

陈师道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注:①元丰七年(1084),陈师道的岳父郭概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因为师道家贫,妻子与三子女只得随郭概西行,而陈师道因母亲年老不得同去。将近四年以后,即元祐二年(1087),陈师道因苏轼等人之荐,充任徐州州学教授,才将妻儿接到徐州,得以团聚,于是写下了这首真挚感人的诗篇。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说妻儿们去远了,相见无期,也就不那么惦记了;当归期将近,会面有望,则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B.颔联写离别时儿女尚幼,故有“眉目略不省”的说法,直接表明诗人对儿女思念之深,并寓有亲生骨肉几成陌路的感喟。
C.颈联写见面后的复杂心情。久别重逢,惊喜之余,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相顾无言,泪洒千行,相拥而泣。
D.颈联将久别重逢的感喟写得淋漓尽致,诗人抓住悲喜苦乐的矛盾心理在瞬间的变幻,将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E.此诗通篇造语质朴浑厚无矫饰造作之气,读来悲恻感人,其原因主要在于诗人感情的真挚,语语皆从肺中流出。
【小题2】结合全诗,谈谈“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二句写出了诗人什么心理。试分析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贺新郎·游西湖有感

文及翁

一勺西湖水。渡江①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 新亭堕泪。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②谁人是?千古恨,几时洗?

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磻溪③未遇,傅岩④未起?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便都 道、江神堪恃。借问孤山林处士⑤,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

(注)①渡江:指宋高宗建炎元年渡过长江,在杭州建都。②中流击楫:《晋书·祖逖传》中载,逖统兵北伐,渡 江,中流击楫而誓曰:“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③磻(pán)溪:指姜太公在磻溪垂钓,遇周文王而拜 相的故事。④傅岩:相传傅说原是傅岩地方的一个筑墙的奴隶,后成了商王武丁重用的大臣。⑤林处士:林逋, 北宋人,隐居西湖孤山三十年,养鹤种梅。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用夸张的手法,极言西湖范围之小,容量之浅。可就是这么一弯湖水,南渡以来,竟成为君臣上下偏安一隅的安乐窝。
B.该词为游览西湖时所作,以文为词,讥嘲时政,抒发了词人自身的愤慨之情和对国事的深深忧愁。整首词的风格婉约,含蓄隽永。
C.在表现手法上,上片由西湖游乐触景生情,引出纵论国事、悲慨淋漓的情怀;下片紧承“千古恨,几时洗”而发表政见,议论国事。
D.这首词既绘眼前实景,亦有词人的遥想,通过近乎议论散文的笔法,以一系列的设问、感叹将主旨一层递进一层地表现出来。
【小题2】后人评价此词道出了南宋灭亡的原因,请结合全词分点概括,并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