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送郑户曹①
宋,苏轼
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
嬴僮痩马从吾饮,陋巷何人似子贤。
公业②有田常乏食,广文③好客竟无毡。
东归不趁花时节,开尽春风谁与妍?
注释:①郑户曹:郑僅,时赴任大名府(又称北京大名府②公业:东汉郑太的字。《后汉书》记载他 “阴交结豪杰。家富余财,有田四百顷,而食物常不足,名闻山东。”③广文:郑虔,在广文馆中任博士 而被当时人称为“郑广文”,他在官贫约甚,淡如也。杜甫曾赠以诗曰:“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中所用郑太、郑虔的典故,都是郑姓的典故,切合被赠诗者之姓,可视为苏轼擅长用典的一个表现。
B.颈联用郑太因结交豪杰而食物不足的典故,意在表现郑户曹因为待朋友太大方,使得家中“僮羸马瘦”。
C.诗人用郑虔“在官贫约甚而淡如”的形象影射郑户曹虽处于贫困的境地,却不以贫困为忧的君子之风。
D.颈联承上写了郑僅的贫困。诗人化用杜甫诗歌,表现郑户曹一直做小官,为他的怀才不遇而激愤。
E. 苏轼与郑户曹朋友情深,在送别时,诗人想到友人的好客和贫困,既有离别的不舍也有对他的担心。
【小题2】本诗首联和尾联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2-13 09:03: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一)

苏轼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稠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苏轼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

(注)①烈宁七年(1074)。作者由杭州移守荒蛮之地密州,作此诗②马耳:马耳山,因形似马耳得名。③本诗作于元丰四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是年冬,黄州大雪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首联写自昏达旦,彻夜雪飘的情景。起笔先点明时间,从黄昏绵绵纤雨写起,入夜后不知不觉转而为雪。突出局势严峻,作者心情紧张。
B.第一首尾联生动描摹出马耳山的形象。大雪之后,马耳山尖尖的双峰高高耸起,没有被雪覆盖。作者借马耳山含蓄地表达出对志向的坚守。
C.第二首首联写雪后到乾明寺,用“马亦惊”表现漫山皆雪眼前是一片银色世界,与温庭筠《侠客行》中的“白马夜频惊,三更霸凌雪”有异曲同工之妙。
D.第二首颈联抒发自己对雪景的热爱。这样至洁至净的银色世界,决不能让牛羊踏。“且看”句是想象雪晴之后,鸦鹊嬉戏于枝间的可人画面。
【小题2】两首诗都写雪景,描写手法却各具特色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    (阳 :水之北 )
B.舟车冠盖之 (冲:冲过来)
C.故其子孙皆有吏良能之称    (循:遵守、依照)
D.处者皆有廉退之行    (退:谦退、谦逊 )
【小题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⑴其外修竹森然高    ⑶华堂厦屋,有吴蜀
⑵硕求余文以记 ⑷盖其先君子泽也
A.⑴⑵相同,⑶⑷不同B.⑴⑵不同,⑶⑷相同
C.⑴⑵相同,⑶⑷相同D.⑴⑵不同,⑶⑷不同
【小题3】全部直接符合苏轼认为张氏园亭“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的一项是
⑴陂田苍茫,行者倦厌  ⑵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⑶奇花异草,有京洛之态 ⑷果蔬可以饱邻里
⑸鱼鳖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⑹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A.⑴⑵⑶⑷B.⑵⑶⑷⑸
C.⑶⑷⑸⑹D.⑴⑵⑸⑹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借题发挥,缘事议理,环环相扣,首尾圆合。
B.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会为君王社稷殚精竭虑,公而忘私,以致忽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C.苏轼又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不仕”固然可以全身修性,但是没有尽到对君王、社稷的责任和义务。
D.“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苏轼用这一比喻句表达出追求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
【小题5】用“/”给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⑵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嗟乎!师道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身也,则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二)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 出:超出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惑:糊涂
C.其破荆州,下江陵   方:当
D.举匏樽以相 属:同“嘱”嘱托
【小题2】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不传也久矣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B.其身也,则耻师焉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C.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D.皆出于此乎 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小题3】下列各句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A.是故益圣,愚益愚B.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C.食埃土,下饮黄泉D.顺流而
【小题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今安在哉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何为其然也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水为之而寒于水
【小题5】翻译以下文言句子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