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细”一句,写春柳在风中的姿态,点明了词人登超然台时的季节特征。
B.“试上”两句,写登临远眺所见之景:护城河里春水半满,满城繁花盛开。
C.“寒食”两句,点明词人登临的时间,写词人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
D.“休对”三句,写词人借煮茶来消愁,表达出词人完全摆脱苦闷后的豪迈。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写景,主要描写了词人登台所见的早春时节密州城郊外的景色。
B.下片抒情,主要抒发了思乡之情,同时表达了诗酒自娱的超然态度。
C.本词选取典型意象,构成意境,衬托“思故国”的哀情,手法独特。
D.本词语言质朴自然,韵律和谐,眼前景与胸中情互相交融,构思奇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9-03 06:08: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问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3)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
B.客人之所以悲伤,用箫吹出悲凉幽怨的调子,是因为独处孤舟的寡妇的不幸身世和悲泣引起了客人深深的同情。
C.苏轼借助于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D.文段既有传统赋体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
【小题2】作者写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小题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既望: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属:___________________ 
③白露:___________________ 
④如:___________________ 
⑤凌:___________________ 
⑥茫然:___________________ 
⑦羽化:___________________ 
⑧击空明兮溯流光: ___________________ 
⑨怀:___________________ 
⑩倚:___________________ 
⑪幽壑:___________________ 
⑫嫠妇: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