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问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②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1)白露③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④,凌⑤万顷之茫然⑥。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⑦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⑧。渺渺兮予怀⑨,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⑩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3)舞幽壑⑪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⑫。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 |
B.客人之所以悲伤,用箫吹出悲凉幽怨的调子,是因为独处孤舟的寡妇的不幸身世和悲泣引起了客人深深的同情。 |
C.苏轼借助于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
D.文段既有传统赋体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 |
【小题2】作者写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小题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既望: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属:___________________
③白露:___________________
④如:___________________
⑤凌:___________________
⑥茫然:___________________
⑦羽化:___________________
⑧击空明兮溯流光: ___________________
⑨怀:___________________
⑩倚:___________________
⑪幽壑:___________________
⑫嫠妇: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