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六么令

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

宋·李纲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注:李纲,北宋末任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金兵围汴京时,登城督战,击退金兵。但不久受投降派排挤,一度被起用为宰相,在职仅七十五天,又遭贬斥。
【小题1】本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化用《江雪》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意入词。
【小题2】有人说此词为“怀古言志”之作,试结合全词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04 08:43: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李继昌,字世长。初,父崇矩与太祖同府厚善,每太祖诞辰,必遣继昌奉币为寿。尝畀弱弓轻矢,教以射法。建隆三年,荫补西头供奉官。太祖欲选尚公主,崇矩谦让不敢当,亟为继昌聘妇,太祖颇不悦。
开宝五年,继昌迁如京副使。后入为东头供奉官,监大名府商税,岁课增羡。会诏择廷臣有劳者,府以名闻。
至道二年,蜀贼平,余党颇啸聚,拜峡路二十五州军捉贼招安都巡检使。贼酋喻雷烧者,久为民患,以金带遗继昌,继昌伪纳之,贼懈不设备,因掩杀之。
咸平三年,王均乱蜀,与雷有终、上官正等同受诏进讨,寨于城西门。贼忽开城伪遁,有终等各以所部径入,继昌亟止之不听,因独还寨。贼果闭关发伏,有终等仅以身免。继昌按堵如故,所部诸校闻城中战声,泣请引去。继昌曰:“当俟主帅命。”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砦斩首千级均脱走。
继昌入城,严戒部下,无扰民者。获妇女童幼置空寺中,俟事平遣还其家。继昌急领兵追贼至资州,闻均枭首乃还。
大中祥符元年,进秩东上阁门使。俄以目疾求归京师。少愈,令枢密院传旨,将真拜刺史。继昌以疾表求休致。未几,改右骁卫大将军。其子遵勖,尚万寿长公主。天禧初,主诞日,邀继昌过其家,迎拜为寿。帝知之,密以器币、珍果等赐之。二年冬,卒,年七十二。
继昌为治尚宽,任峡路时,与上官正联职。正残忍好杀,尝有县胥护刍粮,地远后期,正令斩之,继昌徐为解贷焉。郑伸者,早死,其母贫饿,尝诣继昌乞丐。继昌召见,与白金百两,时人称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砦/斩首千级/均脱走
B.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砦/斩首/千级均脱走
C.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砦/斩首千级/均脱走
D.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砦/斩首/千级均脱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尚指被选中与公主婚配。据《宋史》载,驸马尚主后,在家族中会提高一个辈分,与父亲同辈。
B.开宝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之后每位皇帝只有—个年号。
C.主帅是统率军队的最高将领,其麾下辅佐的副将称“裨将” 。“三个臭皮匠”中的“皮匠”是对“裨将”的谐音讹传。
D.休致本义是将职位还给朝廷,官员可因年老或身体原因主动请辞,休致后仍然可能被朝廷重新启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继昌忠于职守,不临阵脱逃。在平定王均叛乱时,他不因主帅身陷困境而率部逃脱,仍然等候帅令调遣。
B.李继昌足智多谋,打消贼人戒备。叛贼首领喻雷烧用金带行贿,继昌假意收下,使贼人放松警惕,后为民除患。
C.李继昌为政有方,宽严兼济。他严苛执法,使大名府税收增加;他宽厚待下,使护送粮草误期的县胥免遭一死。
D.李继昌深得圣心,颇为皇帝倚重。他以目疾求归,稍有好转就被委以重任;得知他赴公主寿宴,皇帝特意恩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诏择廷臣有劳者,府以名闻。
(2)继昌入城,严戒部下,无扰民者。获妇女童幼置空寺中,俟事平遣还其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祐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前竹后水,水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宋.苏舜钦《沧浪亭记》

(注)①僦(jiù):租赁。②燠(yù):热。③杠:小桥。④碕(qí):曲折的河岸。⑤干(gàn):树干。⑥动物:受外物影响而感动。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与天    际:交会B.以所怀   舒:舒展
C.予而徘徊  爱:怜惜D.不亦哉   鄙:鄙陋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始僦舍处    醉则更相枕
B.水阳又竹    筋骨
C.号“沧浪”  盘盘,困困焉
D.日锱铢利害相磨戛    赢而不助五国也
【小题3】下列对两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沧浪亭记》首段既写了作者刚到苏州时居住环境的恶劣,又表达了他被罢官后内心的愤懑和抑郁。
B.《沧浪亭记》第二段叙写发现、购置风景胜地和修筑沧浪亭的经过,描绘了园中的优美景象。柳宗元和苏舜钦均是在千辛万苦地寻幽探胜中发现了美景。
C.《始得西山宴游记》中高峻峭拔的西山和柳宗元卓尔不群的理想人格相契合,让作者忘记了自我,忘却了烦忧,获得了精神的慰藉。《沧浪亭记》中宁静美好的大自然和闲逸自在的生活战胜浑浊丑恶的官场,让苏舜钦这样的封建知识分子从精神上摆脱了仕宦的束缚。
D.《沧浪亭记》清晰地留下了作者效仿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痕迹。文章的基本格调和具体表现方式,与《始得西山宴游记》等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苏舜钦并非作简单的模仿,而在文字中融入了个人独特的体验,反映了自己的心态,特别是把大段议论引入文中,体现了宋人散文特有的理性风格。
【小题4】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予 时 榜 小 舟 幅 巾 以 往 至 则 洒 然 忘 其 归 觞 而 浩 歌 踞 而 仰 啸 野 老 不 至 鱼 鸟 共乐 形 骸 既 适 则 神 不 烦 观 听 无 邪 则 道 以 明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2)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

同类题4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赠太子太师欧阳修行状
吴充
公讳修,字永叔,天圣中进士甲科,补西京留守推官。王文康公荐,召试,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以书责谏官不论事,谏官以闻,谪峡州夷陵县令
庆历初,公方登朝,论天下事,为策以揣敌情,及指陈利害甚众。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是时西师久,京东、西盗贼群起,中外骚然。仁宗既进退大臣,欲遂改更诸事,公感激恩遇,知无不言。
燕王薨,议者以国用不足,请待丰年以葬。公言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且非所以示四方也。卒从公议。澧州进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字。公言今四海骚然,未见太平之象。又太平之道其意可推,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愿陛下忧勤万务,渐期致理,其瑞木请不宣示于外。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公请拒而不受以防刻剥。陕西用兵之后,河东困弊,刍粮不足,言者请废麟州,或请移于合河津,或请废五塞。公既使河外,为四议以较麟州利害,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自保州之变,河北兵骄,小不如意,即谋为乱。人情务在姑息,公乞假将帅权,事从镇重以销未萌,河北卒无事。叛乱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欲以便宜悉诛之。公权成德军,遇之于内黄,宣抚使夜半人以告公。公曰:“祸莫大于杀降。昨保州叛卒,朝廷许以不死,今戮之矣。此曹本以胁从,故得脱,奈何一旦杀无辜二千人?且非朝旨,若诸郡不肯从必生变,是趣其为乱也。且某至镇州,必不从命。”遂止。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文康公荐 用:因为B.论天下事  多次
C.公权成德军 知:了解D.宣抚使夜半人以告公 屏:使……退下
【小题2】文中涉及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补”表示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迁”表示中国古代官职的调动,文中的“迁”是升官的意思;“谪”表示贬官。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转运使”,地方军事长官,最初的职责是巡视地方、存问官吏百姓;“宣抚使”,官名,主管运输事务。
【小题3】文中划浪线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
A.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 公请拒/ 而不受以防刻剥
B.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 公请拒而不受/ 以防刻剥
C.叛乱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 欲以便宜悉诛之
D.叛乱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欲以便宜悉诛之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书责谏官不论事,谏官以闻,谪峡州夷陵县令。
(2)自保州之变,河北兵骄,小不如意,即谋为乱。
【小题5】联系文章最后一节,简要概括欧阳修不同意宣抚使悉诛“叛乱之胁从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