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初,宿卫之士累朝相承,务求姑息,不欲简阅,恐伤人情,由是羸老者居多,但骄蹇不用命,实不可用,每遇大敌,不走则降。其所以失国,亦多由此。帝因高平之战,始知其弊,癸亥,谓侍臣曰:“凡兵务精不务多。今以农夫百未能当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乃命大简诸军,精锐者升之上军,羸者斥去之。又以骁勇之士多为诸藩镇所蓄,诏募天下壮士,咸遣诣阙,命太祖皇帝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其骑步诸军,各命将帅选士。由是士卒精强,所向皆捷,选练之力也。
契丹自晋、汉以来屡寇河北,轻骑深入,无籓篱之限,效野之民每困杀掠。言事者称深、冀之间有胡卢河,横亘数百里,可浚之以限其奔突。是月,诏忠武节度使王彦超、彰信节度使韩通将兵夫浚胡卢河,筑城于李晏口,留兵戍之。自是契丹不敢涉胡卢河,河南之民始得休息。
壬戌,诏群臣极言得失,其略曰:“朕于卿大夫,才不能尽知,面不能尽识;若不采其言而观其行,审其意而察其忠,则何以见器略之浅深,知任用之当否!若言之不入,罪实在予;苟求之不言,咎将谁执!”
以枢密院承旨清河张美为右领军大将军,权点检三司事。初,帝在澶州,美掌州之金谷隶三司者,帝或私有所求,美曲为供副。美治财精敏,当时鲜及,故帝以利权授之;然思其在澶州所为,终不以公忠待之。
帝以县官久不铸钱,而民间多销钱为器皿及佛像,钱益少,九月,丙寅朔,敕始立监采铜铸钱,自非县官法物、军器及寺观钟磐钹鐸之类听留外,自馀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直;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其罪死,不及者论刑有差。上谓侍臣曰:“卿辈勿以毁佛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于善,斯奉佛矣。彼铜像岂所谓佛邪!且吾闻佛志在利人,虽头目犹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
《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  劝:勉励
B.命太祖皇帝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   尤:杰出
C.帝或私有所求,美曲为供副 副:符合
D.五斤以上其罪死,不及者论刑有差 差:差错
【小题2】对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又以骁勇之士多为藩镇所蓄 ②可浚之以限其奔突
③则何以见器略之浅深   ④帝以县官久不铸钱
A.①④相同,②③不同B.①④不同,②③不同
C.①④相同,②③相同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小题3】把文中面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以农夫百未能养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
(2)若言之不入,罪实在予;苟求之不言,咎将谁执!
【小题4】文中周世宗的哪些举措体现出他是一位明君?请加以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28 04:05: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戴胄犯颜执法

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 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资格;荫,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未几,有诈冒事者  觉:________________
(2)陛下忿选人之多诈 忿:________________
(3)欲杀之 故:________________
(4)天下无冤 狱: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断开。(限三处)
胄 前 后 犯 颜 执 法 言 如 涌 泉 上 皆 从 之 天 下 无 冤 狱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2)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3)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小题4】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初,阳武人陈平,家贫,好读书。后事项羽,赐爵为卿。殷王反,项羽使平击降之;还,拜为都尉,赐金二十镒。

居无何,汉王攻下殷。硕王怒,将诛定版将吏。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挺身间行,杜剑亡,渡河,归汉王于修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赐食,遣罢就合。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即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周勃、灌婴等言于汉王曰:“臣闻平事魏不容,亡归楚;不中,又亡归汉。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锺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锺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锺离昧等。

夏,四月,楚围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大牢具举进见楚使即得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B.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C.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D.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鸿门宴》中“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也指后者。
B.长者,文中指地位显贵的人。《荆轲刺秦王》中“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一句中“长者”也是这个意思。
C.大牢,即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文中“大牢具”是指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属待客的最高礼节。
D.请骸骨,亦称“赐骸骨”“乞身”,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思是请允许我自己回老家安度晚年,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能言善辩。陈平归汉后诸将对他的非议引起了刘邦的怀疑,他的一番陈述最终让刘邦力排众议。
B.刘邦知人善任。面对将领们因重用陈平而喧哗议论,刘邦称用人更应看重其才能而非品行。
C.项羽律下严苛。汉王攻占了殷地,项羽大怒,准备杀掉当初参与平定殷地的将领和官吏,逼得陈平反楚奔汉。
D.亚父范增多谋善断。汉王向项羽请求议和,但范增劝项羽急攻荥阳,体现出正确的战略主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挺身间行,杖剑亡,渡河,归汉王于修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
(2)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
【小题5】试比较这篇选文与前面《田单列传》选文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岁,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庭尉。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它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人有盗高庙坐前玉环,得;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无道, ___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至___族,而君___法奏之,非吾所以恭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帝乃白太后许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汉张释之为廷尉,文帝出行,有人惊乘舆马,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奏当此人犯跸,罚金。上怒,释之曰:“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颜师古谓:“言初执获此人,天子即令诛之,____事即毕。”
唐柳浑为相,玉工为德宗作带,误毁一銙,工私市它玉足之。帝识不类,怒其欺,诏京兆论死,浑曰:“陛下遽杀之则已,若委有司,须详谳乃可。于法,罪当杖,请论如律。”由是工不死。予谓张、柳之论,可谓善矣,然张云“上使使诛之则已,”柳云“陛下遽杀之则已”,无乃启人主径杀人之端乎!斯一节未为至当也。
节选自《容斋五笔》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人犯跸,当罚金 当: 应当
B.是法不信于民也   信:取信
C.帝乃白太后许之。 白:告诉
D.工私市它玉足之   市:买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盗先帝器   ②吾属廷尉者欲至  
③而君   法奏之 ④   事即毕
A.乃   其   以 之B.乃    之 以    其
C.其   之   为 乃D.以    其 为    之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B.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C.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D.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小题4】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和柳浑作为执法者都能贯彻有法必依、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张柳二人据理力争能够成功,还因为都遇到了贤明的君主,可见,封建社会皇权凌驾于法令之上。
B.张释之认为即使犯同样的罪,也要根据情节轻重量刑。
C.柳浑认为,皇上当时可以杀了玉工,如果把他交给有司,有司一定会佯装调查才行。
D.《容斋五笔》 认为张柳二人依法论处的行为固然可敬,但言语上也有失当之处。
【小题5】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2)帝识不类,怒其欺,诏京兆论死。
(3)柳云“陛下遽杀之则已”,无乃启人主径杀人之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