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盖尝求之于六经(1),至于《诗》与《春秋》之际,而后知圣人之道,始终本末,各有条理。夫正化之本,始于天下之易行。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贼,而足以为孝矣。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备。此固非有深远而难见,勤苦而难行者也。故《诗》之为教也,使人歌舞佚乐,无所不至,要在于不失正焉而已矣。《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截然其有所必不可为也。不观于《诗》,无以见王道之易。不观于《春秋》,无以知王政之难。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2)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3)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惟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取材于苏轼《孟轲论》,有删改)
注释:(1)六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2)穿窬(yú):穿墙(偷盗)。(3)餂(tiǎn):取,谋取。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盖尝
求之于六经 求:研究
②父子不相
贼 贼:伤害
③使人歌舞
佚乐 佚:通“逸”。安逸、安闲。
④
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 深:深刻
⑤充
乎天地,放乎四海 乎:相当于“于”,在。
⑥而毫厘有所
计 计:论述、涉及
⑦而仁不可
胜用也 胜:尽
⑧此其
所以为孟子欤 所以:用来……的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终本末,各有条理 (做事)要始终如一,并遵循一定的规律条理。 |
B.《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 《春秋》一书努力在细微的事件之间,揭示历史的是非疑惑。 |
C.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 (士大夫们)可以说却不说,是用这种不说话的方式谋取(利益)。 |
D.惟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 只有不做(类似于)穿墙偷盗的(谋求私利的事),“义”才能成为用不尽(的财富)。 |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从天下容易做到的事情开始来匡正百姓行为,达到教化人民的目的。 |
B.看《诗经》可以知道建立王道的容易,看《春秋》可以知道建立王政的艰难。 |
C.自孔子逝世之后,除孟子外,诸子百家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 |
D.作者认为,后世学者研究孟子学说应主要关注其“仁义”的核心思想。 |
【小题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备。
【小题5】作者认为“其道始于至粗”,意思是孟子的思想从浅近之处开始。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对作者的观点加以分析。
链接材料: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节选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