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从下列说法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这里指当年赤壁战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6-07-08 03:54: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⑴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⑵。长记平山堂上⑶,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⑷。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⑸。

(注)①快哉亭:在黄州的江边,张怀民修建。怀民名梦得,又字偓佺,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所以他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②湿青红:谓漆色鲜润。③平山堂: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所建。④兰台公子,指战国楚辞赋家宋玉,相传曾作兰台令。他有《风赋》云:“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因回答说“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截然不同。庄生:战国时道家学者庄周。《庄子·齐物论》说,“人籁”是吹奏箫笛等竹器的声音,“天籁”是发于自然的音响,即指风吹声。⑤《孟子·公孙丑上》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苏轼为亭命名“快哉”即取自《风赋》“快哉此风”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
B.“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C.平山堂是作者的恩师欧阳修所建,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喝醉了的老翁的话语,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
D.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有强烈的震撼力。
【小题2】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下片最后五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带给你怎样的的启发?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日 喻

苏 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①龠:古代竹制的管制乐器,像笛。

【小题1】“皆求道之过也”中“过”具体指__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小题2】“北方之学没者”失败的原因是_______
【小题3】下面表述不符合文意的是( )
A.“眇者”指双目失明的人,“没人”指善于游泳的人。
B.把盘当日或把烛当日在对太阳的认识上都有失偏颇。
C.引用孙武和子夏的话是为了论证“道可致二不可求”。
D.“致”指读书获得的知识,“求”指实践获得的知识。
【小题4】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