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
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
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
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
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
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
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
【注】①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苏轼因作诗批评新法而身陷囹圄,见窗外竹枝摇曳,有所感触,写下此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句写初秋时节南风吹起,为后文描写风中的竹子创设了具体的环境,也点出了写作缘起。
B.第二句以一个“乱”字写出竹子受风摆布、颠来簸去的情态,也反映了诗人此时的处境。
C.五、六句不仅描写了当时风雪交加的自然环境,还借物抒怀表现了诗人决不妥协的人生追求。
D.七、八句写风霁之后竹子安然自若,颇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心境。
E. 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表达技巧,将风中竹子的声音、风后竹子的姿态形象地表现出来。
【小题2】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5-13 08:02: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清献公神道碑
苏 轼
公讳抃,字阅道。少孤且贫,刻意力学,中景祐元年进士乙科。为武安军节度推官。民有伪造印者,吏皆以为当死。公独曰:“造在赦前,而用在赦后。赦前不用,赦后不造,法皆不死。”卒免死。一府皆服。阅岁,徙通判宜州。卒有杀人当死者,方系狱,病瘫未溃。公使医疗之,得不瘐死。会赦以免。公爱人之周,类如此。
公得虔州,地远而民好讼,人谓公不乐。公欣然过家上冢而去。既至,遇吏民简易,严而不苛,悉召诸县令告之:“为令当自任事,勿以事诿郡,苟事办而民悦,吾一无所问。”令皆喜,争尽力,虔事为少,狱以屡空。改修盐法,民赖其利。神宗即位,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自成都还,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为言。上曰:“用赵某为谏官,赖其言耳。苟欲用之,何伤!”及谢,上谓公:“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龟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耶?”公知上意,将用其言,即上疏论吕诲、范纯仁皆骨鲠敢言,久谴不复,无以慰缙绅之望。上纳其说。熙宁三年四月,除资政殿学士知杭州。
公年未七十,告老于朝,不许,请之不已。元丰二年二月,加太子少保致仕。时年七十二矣。退居于衢,有溪石松竹之胜,东南高士多从之游。始公自杭致仕,杭人留公不得行。公曰:“六年当复来。”至是适六岁矣。杭人德公,逆者如见父母。
以疾还衢,有大星陨焉。二日而公薨。实七年八月癸巳也。讣闻,天子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卷九十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有杀人当死者 卒:士兵
B.既至,遇吏民简易     遇:遇见
C.吕诲、范纯仁皆骨鲠敢言 骨鲠:正直
D.逆者如见父母 逆:迎接
【小题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凡通过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而被张榜分三甲录取的统称“进士”。
B.徙:文中指调动官职。古代任命、罢免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如“拜、除”是授予官职;“黜、夺”是罢免官职。
C.致仕:文中指官员退休。致仕意为交还官职,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可提前。
D.谥:即加赠谥号。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大臣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特别褒扬的称号。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皆喜,争尽力,虔事为少,狱以屡空。
(2)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龟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耶?
【小题4】请简要概括赵抃的品行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没;既葬,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为之。

呜呼!公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长短,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集〉叙》,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轼从旁观,则能诵习其词。  偷偷
B.子不识范文正公  悔恨
C.又十三年,乃为之 能够
D.然不敢者,以八岁知敬爱公 推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因公识韩、富
B.既葬,墓碑出  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C.士有自京师来  此四人,人杰也
D.始识公仲子今丞相尧夫   公功德盖不待文而显
【小题3】下列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始见知于欧阳公B.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
C.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D.诸葛孔明卧草庐中
【小题4】下列选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B.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C.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D.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小题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老师那儿借阅到《庆历圣德诗》时,因为不明白诗中称颂的十一人是什么人而向老师询问,老师本不想回答,但最终还是告诉了他。
B.作者在嘉祐二年中了进士,到了京城,就碰到范公去世,作者读着他的墓碑之文以至流下泪来,为自己一直以来未能和他见上一面而深感命运不好。
C.通过欧阳修的介绍,作者认识了韩琦、富弼以及范公的二儿子(即当朝丞相范尧夫)、三儿子范彝叟和小儿子范德孺等人。
D.作者通过描写伊尹、太公、管仲、乐毅、淮阴侯韩信、诸葛孔明等人的事迹,旨在说明范公是个心忧天下,胸怀韬略的人,能以天下为己任。
【小题6】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2)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