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寒食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
司马光
原上烟芜淡复浓,寂寥佳节思无穷。
竹林近水半边绿,桃树连村一片红。
尽日解鞍山店雨,晓天回首酒旗风。
遥知幕府清明饮,应笑驱驰羁旅中。
【注】寒食: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后来与清明节合并。
【小题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全诗既描写寒食节之景,又自然融入作者的情感,可谓情与景会,意到笔到。
B.首联第二句运用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点明“佳节”之时的内心情感,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说,与“每逢佳节倍思亲”有异曲同工之妙。
C.尾联写幕府中的朋友们在清明时节饮酒的时候,其乐融融,酒席宴饮之间笑谈曾经的羁旅往事,令人回味,难以忘怀。
D.诗人在尾联有一种自我解嘲的情绪,这种情绪的背后,是诗人对孤独落寞的羁旅之愁的抒发,是对幕府中朋友们真挚思念情感的流露。
E. 全诗虚实结合,前三联为实写,描绘了作者在许昌道中所见之景,而尾联则为虚写,借想象之景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小题2】本诗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5-13 11:01: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現其《望仙驿记》,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
(注)①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言必自称曰儒 发言:发表意见。
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    拘:束缚,拘束。
C.牧亦坐是     废:(被)罢免。
D.实宽良有治行   治行:政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果足以充儒名乎//句读不知
B.于外则不光//此志不在小
C.卒睢阳//从径道亡,归璧
D.将犬吠怪//为巡船物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作文不应只追求辞藻华丽,而应抱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
B.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主簿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知府的属官。县令的上级是州牧。
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
D.文章叙议结合。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情;在评价颜太初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以老秦师。谢琰劝石从序言。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人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尽收其器械军实。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获秦王坚所乘云母车。复取寿阳,执其淮南太守郭褒。 

坚中流矢,单骑走至淮北,饥甚,民有进壶、豚髀者,坚食之,赐帛十匹,绵十斤。辞曰:“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臣为陛下子,陛下为臣父,安有子饲其父而求报乎!”弗顾而去。坚谓张夫人曰:“吾今复何面目治天下乎!”潸然流涕。

(节选自《淝水之战》)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亦敌,何谓弱也  勍:强有力
B.我以铁骑而杀之    蹙:突然
C.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重:加上
D.民有进壶、豚髀者  飧:熟食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开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B.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C.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D.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骑,是古代军事战争中骑兵的一种,属重型兵种,人马均装备有盔甲和盾牌,武器以长矛为主,又称重骑兵,是古代战争中威力巨大的力量之一。
B.公,爵名,古代朝廷最高官位的通称。五等之首曰公:其余大国称候;小国称伯、子、男。后泛称朝中职高掌权者。
C.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历代沿袭不变。
D.陛下,是臣子对帝王的尊称。“陛”是宫殿的台阶,“陛下”是在阶下执事之人的自称,以此对君王表示敬意,到后来演化为君王专有的自称。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是(   )
A.淝水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其有报多成语今天仍在使用,如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
B.谢玄遣使者对阳平公融所说的一段话,目的在于以智激敌,诱其自乱。引发敌方速胜心理,秦军诸将都表示反对,但苻坚认为可以将计就计。
C.苻坚率领大军深入,在淝水列阵,想利用晋兵渡河之机。一举消灭晋军,无奈事与愿违,反面导致自己的车队溃败。
D.秦兵一后撒,阵势大乱,溃不成军,败兵沿途不敢停留,听到风声和鹤叫。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昼夜不敢停歇,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有十七八个。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
(2)臣为陛下子,陛下为臣父,安有子饲其父而求报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壬寅朔,昭义节度使李抱真薨。其子殿中侍御史缄与抱真从甥元仲经谋,秘不发丧,诈为抱真表,求以职事授缄;又诈为其父书,遣裨将陈荣王武俊假货财。武俊怒曰:“吾与乃公厚,欲同奖王室耳,岂与汝同恶邪!闻乃公已亡,乃敢不俟朝命而自立,又敢告我,况有求也!”使荣归,寄声质责缄。

昭义步军都虞候王延贵,汝州梁人也,素以义勇闻。上知抱真已薨,遣中使第五守进往观变,且以军事委王延贵。守进至上党,缄称抱真有疾不能见。三日,缄乃严兵诣守进,守进谓之曰:“朝廷已知相公捐馆,令王延贵权知军事。侍御宜发丧行服。”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守进召延贵,宣口诏令视事,趣缄赴东都。元仲经出走,延贵悉归罪于仲经,捕斩之。诏以延贵权知昭义军事。

秋,七月,壬申朔,以王延贵为昭义留后,赐名虔休。昭义行军司马、摄州刺史元谊闻虔休为留后,意不平,表请以磁、邢别为一镇。昭义精兵多在山东,谊厚以悦之。上屡遣中使谕之,不从。临守将夏侯仲宣以城归虔休,虔休遣磁州刺史马正卿督裨将石定蕃等将兵五千击州;定蕃帅其众二千叛归谊,正卿退还。诏以谊为饶州刺史,谊不行;虔休自将兵攻之,引水以灌城。九月,王虔休破元谊兵,进拔鸡泽。

(节选自《唐纪五十一》)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
B.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
C.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
D.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遣裨将陈荣王武俊假货财   诣:指使
B.吾与乃公厚 善:交好
C.令王延贵权军事   知:主持
D.缄赴东都 趣:催促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缄为了继承节度的职位,不仅没有将父亲去世的消息公之于众,反而伪造了父亲的表章。王武俊为人正直,不肯与李缄狼狈为奸,并让陈荣回去,口头传达他对李缄的质问与责备。
B.王延贵本是昭义步军都虞候,当德宗知道李抱真已死,便派遣中使第五守进前去观察形势的变化。李缄害怕了,交付了重要物件。第五守进口头宣布诏旨,命令王延贵主管事务。
C.德宗任命王延贵为昭义留后,赐给他新的名字,叫王虔休。昭义行军司马、摄州刺史元谊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心中愤慨不满。石定蕃也不满王虔休,于是,率领他的部众二千人叛变,归降元谊。
D.德宗颁诏任命元谊为饶州刺史,元谊不肯前去就任。王虔休亲自领兵攻打元谊,还引来水淹灌州城。九月,王虔休打败元谊的兵马,进军攻克鸡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乃公已亡,乃敢不俟朝命而自立,又敢告我,况有求也!
(2)昭义精兵多在山东,谊厚以悦之。上屡遣中使谕之,不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改元宝鼎

吴主以陆凯为左丞相,万彧为右丞相,吴主恶人视己,群臣侍见,莫敢举目。陆凯曰:“君臣无不相识之道,若猝有不,不知所赴。”(1)吴主乃听凯自视,而它人如故。

吴主居武昌,扬州之民溯流供给,甚苦之,又奢侈无度,公私穷匮。凯上疏曰:“今四边无事,当务养民丰财,而更穷奢极欲,无灾而民命尽,无为而国财空,臣窃痛之。昔汉室既衰,三家鼎立;(2)今曹、刘失道,皆为晋有,此目前之明验也。臣愚,但为陛下惜国家耳。武昌土地危险,塉确,非王者之都,且童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以此观之,足明民心与天意矣。今国无一年之蓄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官吏务为苛急莫之或恤。大帝时,后宫列女及诸织络数不满百,景帝以 来,有千数,此耗財之甚者也(3)又左右之臣,率非其人,群党相扶,害忠隐贤,此皆蠹政病民者也。臣愿陛下省息百役,罢去苛扰,料出宫女,清选百官,则天悦民附,国家永安矣。”吴主虽不悦,以其宿望,特优容之。

九月,诏:“自今虽诏有所欲,及已奏得可,而于事不便者,皆不可隐情。”

戊戌,有司奏:“大晋受禅于魏,宜一用前代正朔、服色,如虞遵唐故事。”从之。

 冬,十月,丙午朔,日有食冬。

永安山贼施但,因民劳怨,聚众数千人,劫吴主庶弟永安侯谦作乱,北至建业,众方余人,未至三十里住,择吉日入城。遣使以谦命召丁固、诸葛靓,固、靓斩其使,发兵战于牛屯。但兵皆无甲胄,即时败散。谦独坐车中,生获之。固不敢杀,以状白吴主,吴主并其母及弟俊皆杀之。初,望气者云:“荆州有王气,当破扬州。”故吴主徙都武昌。及但反,自以为得计,遣数百人鼓噪入建业,杀但妻子,云“天子使荆州兵来破扬州贼。”

十一月,初并圜丘、方丘之祀于南北郊。

罢山阳公国督军,除其禁制。

十二月,吴主还都建业,使后父卫将军、录尚书事滕牧收留镇武昌。朝士以牧尊戚,颇推令谏争,滕后之宠由是渐衰,更遣牧居苍梧,虽爵位不夺,其实也,在道以忧死。何太后常保佑滕后,太史又言中宫不可易。吴主使巫觋,故得不废,常供养升平宫,不复进见,诸姬佩皇后玺绂者甚众,滕后受朝贺表疏而已。吴主使黄门遍行州郡,料取将吏家女,其二千石大臣子女,皆岁岁言名,年十五、六一简阅,简阅不中,乃得出嫁。后宫以千数,而采择无已。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粹有不,不知所赴 虞:欺骗
B.发兵战于牛屯 逆:迎,抵抗
C.固不敢杀,以状吴主 白:禀告
D.虽爵位不夺,其实也 迁:放逐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后宫列女及诸织络数不满百,景帝以来,有千数   今其智反不能及
B.丙午朔,日有食    不如因而厚遇
C.在道忧死 作《师说》贻之
D.二千石大臣子女,皆岁岁言 名所谓华山洞者,以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B.正朔,一年的第一天。古代改朝换代,要改定正朔,本文中代指前代历法。
C.戊戌,即戊戌年。古人干支相配,组成六十花甲子,本以纪日,后又用以纪月纪年。
D.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两千石,在秦汉时期,地方郡一级的政权机关长官郡守的年禄是二千石,后世常常以二千石来代指地方郡守级的官员。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国无一\年之蓄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官吏务为\苛急莫之\或恤。
B.今国\无一年之蓄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官吏务为苛急\莫之或恤。
C.今国无一年之蓄\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官吏务为\苛急莫之或恤。
D.今国无一年之蓄\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V而官吏务为苛急\莫之或恤。
【小题5】下列对原文存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主居于武昌,扬州百姓逆流而上提供物资,在没有发生灾荒的时候,就已经使 百姓精力用尽;又奢侈无度,国无大事,己经国库空虚了。足见,吴王昏庸,劳民伤財。
B.吴主左承相陆凯忠言直谏,进言吴王减免劳役、捐税,减少宫女,严格选官,然 而未被采纳。
C.吴主庶弟协同山贼犯上作乱,终被活捉,吴主杀死了孙谦及其兄弟、母亲,不念 亲情。
D.吴主迷信巫术而又好色无度,后宫女子上千依然不断选人入宫。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主乃听凯自视,而它人如故。
(2)今曹、刘失道,皆为晋有,此目前之明验也。
(3)又左右之臣,率非其人,群党相扶,害忠隐贤,此皆蠹政病民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