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其一)

苏轼

林行婆家初闭户,翟夫子舍尚留关。

连娟缺月黄昏后,缥缈新居紫翠间。

系闷岂无罗带水,割愁还有剑铓山。

中原北望无归日,邻火村舂自往还。

(注)本诗写于绍圣四年(1097)二月,时作者贬居惠州,将由嘉佑寺迁入白鹤新居。
林行婆:作者新居西郊,是一个开酒馆的老太婆。连娟:眉眼细长貌,形容月牙。罗带水:形容水流盘曲。剑铓山;形容奇峰刺空如利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标题点出诗人出行的时间、目的地和缘由,从中可已看出诗人当时欣然自得的心境。
B.颔联写诗人远眺新居,可惜目力所限,只能“缥缈”,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心情。
C.“系”“割”二字联想巧妙,既强化水与山的特性,也暗示诗人情怀,可谓神来之笔。
D.全诗有夜访西邻起笔,以新居之境为承,以迁居后生活为结,结构严谨,收放有度。
【小题2】后人论宋诗有“以俗为雅”之说,本诗即为一例。请结合全诗,从内容与表达方面,简要赏析本诗是如何“以俗为雅”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5-13 01:01: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磲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吆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汝之乎(______________) (2)至夜月明(______________)
(3)空中而多窍(______________) (4)与之噌吰者相应(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涵淡澎湃为此也 勿以恶小为之,勿以善小不为
B.得双石于潭上,扣聆之   余固笑不信也
C.吾恂恂起 以三矢赐庄告之
D.余方心动欲还,大声发于水上 盖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也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C.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小题4】下列句子中不含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B.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
C.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小题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2)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小题6】简答题。
(1)从三个方面分析作者认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
(2)文中标明了四处“笑”,对这四处笑进行分析为:鹳鹤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苏轼三笑表现他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独特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远近结合,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在短短的两句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
B.“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C.“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D.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小题2】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攀栖鹘之巢     正襟坐而问客曰
B.有孤鹤,横江东来 而吾与子之所共
C.顾所得酒乎     而今在哉
D.今者暮 儿已禄相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B.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C.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D.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小题3】对文中“玄裳缟衣”的“孤鹤”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象征身遭贬谪,孤独寂寥的作者本人。
B.象征作者出世的理想。
C.象征因“客去”而感觉孤寂的作者。
D.象征作者“羽化”的游仙思想。
【小题4】下面是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 )
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前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D.前后二赋都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