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浣溪沙•忆旧①
苏轼
长记鸣琴子贱②堂。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
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③终不避桐乡。
注:①此词别本有小序云:“赠陈海州。陈尝为眉令,有声。”苏轼,眉州眉山人。
②宓子贱为官时,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效果。③西汉中叶时人朱邑,字仲卿,在桐乡为官,深受人民爱戴,病重时,嘱咐其子将其葬于桐乡。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上阕运用“鸣琴而治”的典故,借宓子贱为官时,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 的效果来赞美陈海州治理眉州有方。
B.下阕借用“朱邑归葬桐乡”的典故表达陈海州得眉山百姓的爱戴,抒发了苏轼对曾经任家乡父母官的陈海州的一片感激之情。
C.“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两句借景抒情,写出昔日绿柳垂杨环绕朱漆厅堂,现在却被秋霜覆盖的萧索情景,表达了作者世事变迁之感。
D.“聚散交游如梦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生聚散浮沉如同梦境一般,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有异曲同工之妙。
E. 全词没有直接写陈海州的政绩,但通过两个典故展现了出来,同时蕴含着作者的人生追求,希望能够像陈海州一样有所作为。
【小题2】有人评价此词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6-09 01:02: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小题1】解释加点字:
(1)是岁十月之(________) (2)攀栖鹘之巢(________)
【小题2】选出与“仰见明月,顾而乐之”中的“顾”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荷君见顾 (《崔枢有清名》)B.顾安所得酒乎
C.四顾寂寥D.道士顾笑
【小题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状如松江鲈  开户视
B.问姓名  不见
C.盖二客不能从   听其所止而休
D.今薄暮  飞鸣而过我
【小题4】文中划线句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请简析。
【小题5】本文结尾记了一场梦,这个梦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日:“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日:“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日:“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日:“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篷,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晓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元半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青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金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B.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C.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D.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十寸为尺,八尺为寻,倍寻为常。中十寻是言其高。
B.缣素,指供作画的细绢,也指书册或书画。缣是双丝的缯,素是本色的生绢。
C.大夫,封建时代指那些居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知识分子。
D.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年号始于汉武帝,常为两个字,一个皇帝只可有一个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与可画论高明,画技高超。他在画竹前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然后--挥而就,力求神似;四方之人纷纷拿着细绢涌进他家里求画。
B.文与可淡泊名利,不喜应酬。他不愿给人画竹,就把自己厌烦的求画者的丝绢抛在地上,骂道要用它做袜子;还让求画者找苏轼画竹。
C.文与可情趣高雅,机敏智慧。他与苏轼书信往来,诗画相和,妙语连珠;把自己的画作《筼筜谷偃竹》赠给苏轼,证明竹有万尺之势。
D.文与可旷放直率,豁达爽朗。他携妻子游山,自备晚炊,烧竹笋吃晚饭时,打开信封看苏轼的诗,不禁大笑,口里的饭喷得满桌都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2)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