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浣溪沙•忆旧①
苏轼
长记鸣琴子贱②堂。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
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③终不避桐乡。
注:①此词别本有小序云:“赠陈海州。陈尝为眉令,有声。”苏轼,眉州眉山人。
②宓子贱为官时,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效果。③西汉中叶时人朱邑,字仲卿,在桐乡为官,深受人民爱戴,病重时,嘱咐其子将其葬于桐乡。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上阕运用“鸣琴而治”的典故,借宓子贱为官时,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 的效果来赞美陈海州治理眉州有方。
B.下阕借用“朱邑归葬桐乡”的典故表达陈海州得眉山百姓的爱戴,抒发了苏轼对曾经任家乡父母官的陈海州的一片感激之情。
C.“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两句借景抒情,写出昔日绿柳垂杨环绕朱漆厅堂,现在却被秋霜覆盖的萧索情景,表达了作者世事变迁之感。
D.“聚散交游如梦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生聚散浮沉如同梦境一般,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有异曲同工之妙。
E. 全词没有直接写陈海州的政绩,但通过两个典故展现了出来,同时蕴含着作者的人生追求,希望能够像陈海州一样有所作为。
【小题2】有人评价此词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6-09 01:02: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研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嵝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的,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醒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苏轼《赤壁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之高而止 穷:登。
B.觞满酌,颓然就醉  引:拿、取。
C.苏子然,正襟危坐。 愀:忧愁、凄怆。
D.不知东方之既白:变白,指天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与培嵝类    何其然也
B.不知日入 江上清风
C.故为之文志    举匏樽相属
D.游于是始 相与枕藉舟中
【小题3】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
A.于其身也,则师焉
B.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C.非能也,而绝江河
D.苍然暮色,自而至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山之巅所见美景,令作者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获得了精神慰藉。
B.柳文用“过”“缘”“斫”“焚”“穷”等动词,精当地描述了游览西山的悠闲心情。
C.苏轼运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超脱情怀。
D.苏轼“乐水”,柳宗元“乐山”,两文异曲同工,表达了特殊人生境遇中对自然的感悟。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同类题2

(五)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 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 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②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 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 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 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 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怨,然熟与夫一旦之危 ?
③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节选自苏轼《教战守策》)
【小题1】概括第 1 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2】下列不是作者主张保持练兵原因一项是( )。
A.天下固有意外之患
B.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
C.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
D.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
【小题3】在第 3 段中,作者提到“屯聚之兵”,用意是
【小题4】可填入第 3 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矣B.乎C.耶D.欤
【小题5】请简要评析 轼在本文中的观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幕,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宮。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鸣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B.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C.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D.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这可以从很多古人的名与字中看出来。苏轼,字子瞻,“轼”与“瞻"之间关系是“轼”为“瞻"所依凭的工具,从《曹刿论战》“登轼而望之"可知。岳飞,字鹏举,"“飞"与“鹏举"相当于并列关系,大鹏鸟飞举也。
B.冯夷,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也作“冰夷"。《抱朴子·释鬼篇》里说他过河时淹死了,就被天帝任命为河伯管理河川。传说河伯是鱼尾人身,头发是银白色的,眼睛和鳞片是流光溢彩的琉璃色。
C.自古至今,中国的读书人、藏书人、爱书人都渴望能有属于自己的一间书房,静谧闲适,读书写文,是心灵休憩的港湾。“雪堂”是苏轼的书斋名,“项脊轩”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书斋名,“人境庐"是清代诗人黄遵宪的书斋名,“饮冰室”是清末学者康有为的书斋名。
D.“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以“铺采擒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赋必须押韵,这是赋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主要特征。
【小题3】下列关于《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项是(   )
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前赋以人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D.前后二赋都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