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五)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 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 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②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 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 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 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 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怨,然熟与夫一旦之危 ?
③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节选自苏轼《教战守策》)
【小题1】概括第 1 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2】下列不是作者主张保持练兵原因一项是( )。
A.天下固有意外之患
B.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
C.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
D.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
【小题3】在第 3 段中,作者提到“屯聚之兵”,用意是
【小题4】可填入第 3 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矣B.乎C.耶D.欤
【小题5】请简要评析 轼在本文中的观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07 05:57: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一)

苏轼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稠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苏轼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

(注)①烈宁七年(1074)。作者由杭州移守荒蛮之地密州,作此诗②马耳:马耳山,因形似马耳得名。③本诗作于元丰四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是年冬,黄州大雪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首联写自昏达旦,彻夜雪飘的情景。起笔先点明时间,从黄昏绵绵纤雨写起,入夜后不知不觉转而为雪。突出局势严峻,作者心情紧张。
B.第一首尾联生动描摹出马耳山的形象。大雪之后,马耳山尖尖的双峰高高耸起,没有被雪覆盖。作者借马耳山含蓄地表达出对志向的坚守。
C.第二首首联写雪后到乾明寺,用“马亦惊”表现漫山皆雪眼前是一片银色世界,与温庭筠《侠客行》中的“白马夜频惊,三更霸凌雪”有异曲同工之妙。
D.第二首颈联抒发自己对雪景的热爱。这样至洁至净的银色世界,决不能让牛羊踏。“且看”句是想象雪晴之后,鸦鹊嬉戏于枝间的可人画面。
【小题2】两首诗都写雪景,描写手法却各具特色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
苏 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词的上片抒写词人对蜀乡故里的思念和对邻里父老的惜别之情。首句“归去来兮”是化用陶渊明《归园田居》典故。
B.“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二句,以时光易逝、人老无为的感叹,加深了失意的感情氛围,颇有人生失意、宦海沉浮、未来无着的哀愁。
C.“儿童尽楚语吴歌”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都是直接抒写词人在黄州生活得畅快得意,自己的孩子已经一口“楚语吴歌”就是证明。
D.下片的后半部分,从“好在”一句笔锋陡转,词人不再感慨未来,转而直白地抒发自己对此地山川人物的依依不舍和离开后依然怀念的情感。
E. 本词大量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令我们跟随词人一同从眉山到黄州,又从黄州到汝州,再回到黄州,描写的风物人情,着实动人。
【小题2】素来词家评论,此词为东坡“跳荡飞扬,于温厚中透出激愤不平”之作,你同意此观点
吗?请以下片为例,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