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逝者如 _____________ (2)而未往也__________
(3)而吾与子之共_________(4)而莫消长___________ 
(5)肴核尽,杯盘狼藉_____________   (6)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12-13 11:55: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褒禅山记
(宋)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筑舍居住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命名
C.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十分之一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怪 非常:非同寻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醉则更相枕以卧
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寄蜉蝣于天地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说理性游记,文章前面写游山,后面谈道理,即事说理,所阐述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B.作者对西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表示惋惜。
C.文章第四段借仆碑反悔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D.文章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古代游记常用的格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太平州新学记

王安石

①太平新学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司农少卿建安李侯定仲求所作。侯之为州也,宽以有制,静以有谋,故不大罚戮而州既治。于是大姓相劝出钱,造侯之庭,愿兴学以称侯意。侯为相地迁之,为屋百间,为防环之,以待水患。而为田二十顷,以食学者。自门徂堂,闳壮丽密,而所以祭养之器具。盖往来之人,皆莫知其经始,而特见其成。既成矣,而侯罢去,州人善侯无穷也,乃来求文以识其时功。

②嗟乎!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哉!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

③盖继道莫如善,守善莫如仁。仁之施,自父子始。积善而充之,以至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昔之造书者实告之矣。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此道之所以散,百家之所以盛,学者之所以讼也。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游于斯,餔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者哉?

治平四年九月四日,临川王某记。

注:①太平州:宋代设置,州治设今安徽当涂姑孰城。②子城:姑孰城的内城,在姑孰城北面。③餔:吃饭。
【小题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也B.者C.焉D.耳
【小题2】第②段从“为吏者”写到“为士者”,分析其用意。
【小题3】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就这是圣人之道流传、百家之说形成、读书人彼此称颂的原因。
B.就这是用来流传圣人之道、兴盛百家之说、让读书人争辩的方法。
C.就这是圣人之道离散、百家之说兴盛、读书人争辩不止的原因。
D.就这是散播圣人之道、形成百家之说、使读书人互相颂扬的方法。
【小题4】对第③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立州学目的在于统一士人思想,最终目标是没有思想争辩分歧。
B.作者认为学者要通过积累善才能继承圣人之道,进而才能行仁义于天下。
C.作者认为读书人不能只听君主意见不了解百姓民情,否则会曲解圣人之道。
D.李侯建立州学为读书人提供了可口之食、安逸之居,因而值得为世人称道。
【小题5】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写作目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亡姊王夫人墓志铭
苏 辙
伯父大中大夫生女子四人,仲姊进士王君东美器之,独享上寿,年七十有五。从其子肄为梓州铜山尉,官满而归,没于乡闾,实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庚寅也。前一岁,辙与兄子瞻皆自岭南蒙恩北还,将归扫先墓。是时兄弟惟仲姊在耳,而子瞻舟行至毗陵,复以疾不起。辙既哭之,则于乡曰:“天伦之爱,惟仲姊一人矣,东西相望,将谁诉者?”讣未达而仲姊又亡,盖哭之恸曰:“已矣,手足尽矣,何以立于世!”
惟夫人幼敏而静,四岁而知丝纩,十岁而知馈膳,父母以为能。既长,奉己以法,不妄言笑。二十而归王氏,早莫不懈,舅姑亦贤之。舅秘书丞兼,没于耀州,贫不能归,夫人劝其家尽所有以归葬。未几而姑亡,器之亦即世。生事不给,人不堪其忧,夫人处之,哀而不伤;被服饮食,虽窭必;与亲族交,虽贫不傲,虽富不屈;训导诸子不失家法,遇其有过,未尝见声色。曰:“使尔自悟则善,勉强从我无益也。”春秋祠事,必亲视涤濯,执庖爨,夜以达旦,以此终其身。尝梦一老人,旁有赞拜者。既觉,犹拜未已,旦求其家绘像,则四代祖母也。自是并祭四代。肄及元祐九年进士第,时辙备位政府,以亲祀圜丘,恩赐冠帔,使肄以归奉夫人。肄迎养铜山,夫人常称内外祖父从政之方以之。及其疾病,肄剔股以具膳。既执丧,水浆不入口者累日,哀毁殆不能胜,乡人称之。将以崇宁元年十月六日祔于器之之墓。
(选自《栾城集》卷二十四,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于乡曰 讣:报丧
B.被服饮食,虽窭必 修:置办
C.夫人常称内外祖父从政之方以之   敕:命令
D.仲姊进士王君东美器之   适:出嫁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姐王夫人与哥哥苏子瞻的先后离世,使苏辙无比哀伤和痛苦,兄弟姐妹都已离世,他几乎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B.王夫人的公婆和丈夫相继去世,家人沉浸在哀伤之中,王夫人在贫困中处之有度,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
C.王肄对母亲非常孝顺,在母亲生病时剜肉来给她做药膳,母亲去世后,王肄几天滴水不进,极尽哀伤之情。
D.王夫人曾经梦到一个老人,醒后找来夫家先辈的画像一看,原来老人是四代祖母。从此,她一并祭祀四代祖先。
【小题3】把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十而归王氏,早莫不懈,舅姑亦贤之。
(2)训导诸子不失家法,遇其有过,未尝见声色。
【小题4】从文中看,王夫人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1。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2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3,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二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
夫子曰:“辩哉!”
颜渊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
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
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
对曰:“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4,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5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注释:1. 聝(guó):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古人以获取耳朵多少来计功。2. 赐:子贡,名端木赐,子贡是他的字。3. 缟衣白冠:兵,凶事,故白冠服,战争中穿这样的衣服表示奋死一战。4. 薮:水浅草茂的湿地。5. 抗手:举手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必也攘地千里   攘:夺取
B.推论利害,释二国之患   释:消除
C.吾将择焉 择:区别
D.敷其五教 敷:施行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子北游于农山 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之野
B.孔子四望,喟然而叹 颜渊退而不对
C.以其类异也 铸剑戟以为农器
D.室家无离旷之思 则颜氏之子有矣
【小题3】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
孔子向四面望了望,感叹地说:“在这里集中精力思考问题,什么想法都会涌现啊。”
B.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
我听说,薰草(香草)和莸草(野草)不能在同一个容器里收藏,尧和桀不能治理同一个国家。
C.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
我希望得到这样的打仗机会:白色旌旗像月亮,红色旌旗像太阳,钟鼓之声震动上天,繁多的旌旗遍及大地。
D.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孔子说:“不耗费财物,不危害百姓,不费太多的言辞,这就是颜子有的想法啊!

同类题5

阅读《游褒禅山记》(节选)完成各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始舍其址/徘徊斗牛之间
B.音谬也/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C.来而记者已少/及其所既倦
D.余之力尚足入/犹不能不之兴怀
【小题2】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首段紧扣作品题目,说明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考证山名为核心,环环相扣。
B.选文首段以记叙、描写为主,第二段则记叙、议论相结合,着力展现作者的 懊悔之情。
C.作者在记述游览华山洞的过程中,前洞是宾,后洞是主,重点在主,记述仔 细,详略有别。
D.走的越深入,行进越艰难,景物越来越美妙,这说明没有大志、畏于艰险的人难以窥探异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