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逝者如 _____________ (2)而未往也__________
(3)而吾与子之共_________(4)而莫消长___________ 
(5)肴核尽,杯盘狼藉_____________   (6)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12-13 11:55: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 后面各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余一小舟__________
(2)雾凇沆砀:__________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____
(4)之者谁: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选出与“山僧智仙也”一句中 “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当余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何陋有?
C.晦明变化者,山间朝暮也。
D.属予作文以记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小题4】《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子贡问:“师①与商②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二)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注】①师:颛孙师,即子张。②商:子商,即子夏。
【小题1】写出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师也,商也不及 (   )
(2)然则师与     (   )
(3)恶称人之者   (   )
(4)先王之道,斯为 (    )
【小题2】下列各组划线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君子于天下也②礼用,和为贵
B.①师商也孰贤②然则师愈
C.①不得中行与之②恶居下流讪上者
D.①不礼节之②道之
【小题3】下列划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礼节
B.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C.狂者进取
D.恶不孙以为勇者
【小题4】翻译选文(二)画横线的句子。(6分)
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小题5】选文(一)中孔子是如何评价“狂”与“狷”的?(2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汉高帝论
苏轼
有进说于君者,因其君之资而为之说,则用力寡矣。人唯好善而求名,是故仁义可以诱而进,不义可以劫而退。若汉高帝起于草莽之中,徒手奋呼而得天下,彼知天下之利害与兵之胜负而已,安知所谓仁义者哉!观其天资,固亦有合于仁义者,而不喜仁义之说,此如小人终日为不义,而至以不义说之,则亦怫然而怒。
故当时之善说者,未尝敢言仁义与三代礼乐之教,亦惟曰如此而为利,如此而为害,如此而可,如此而不可,然后高帝择其利与可者而从之,盖亦未尝迟疑。天下既平,以爱故欲太子,大臣叔孙通、周昌之徒力争之,不能得,用留侯计仅得之。盖读其书至此,未尝不太息以为高帝最易晓者,苟有以当其心,彼无所不从。盍亦告之以吕后太子从帝起于布衣以至于定天下,天下望以为君,虽不肖而大臣心欲之,如百岁后,谁肯北面事戚姬子乎?所谓爱之者,只以祸之。
嗟夫!无有以奚齐、卓子之所以死为高帝言者欤?叔孙通之徒,不足以知天下之大计,独有废嫡立庶之说,而欲持此以却之,此固高帝之所轻为也。人固有所不平,使如意为天子,惠帝为臣,绛灌之徒,圜视而起,如意安得而有之,孰与其全安而不失为王之利也?如意之为王,而不免于死,则亦高帝之过矣。不抑远之,以泄吕后不平之气,而又厚封焉,其为计不已疏乎?
或曰:吕后强悍,高帝恐其为变,故欲立赵王。此又不然。自高帝之时而言之,计吕后之年,当死于惠帝之手。吕后虽悍,亦不忍夺之其子以与侄。惠帝既死,而吕后始有邪谋,此出于无聊耳,而高帝安得知之!
且夫事君者,不能使其心知其所以然而乐从吾说,而欲以势夺之,亦已危矣。如留侯之计,高帝顾戚姬悲歌而不忍,特以其势不得不从,是以犹欲区区为赵王计,使周昌之,此其心犹未悟,以为一强项之周昌,足以抗吕氏而捍赵王,不知周昌激其怒,而速之死耳。古之善原人情而深识天下之势者,无如高帝,然至此而惑,亦无有以告之者。悲夫!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爱故欲太子    易:更换
B.不抑远之 少:稍微
C.而高帝安得知之  逆:违背
D.使周昌之 相:辅佐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B.布衣,是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借指平民的还有闾阎、黎民、黔首、庶人等。
C.北面,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称为北面。
D.在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死曰死。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唯好善而求名,是故仁义可以诱而进,不义可以劫而退。
(2)如意安得而有之,孰与其全安而不失为王之利也?
(3)古之善原人情而深识天下之势者,无如高帝,然至此而惑,亦无有以告之者。
【小题4】苏轼认为群臣在进谏高帝方面犯了哪些错误?结合全文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