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①②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此词作于背诵元丰五年(1082年),是作者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②萧瑟处:指遇雨的地方。
【小题1】从字数上看,这首词属于□□。
【小题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序中通过对比同行人在雨中的狼狈,反衬出了作者的气定神闲和非凡的胸襟气度。
B.作品虽然只写了生活中遇雨这一件小事,却可以让我们从中了解到作者的人生态度。
C.“风雨”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突然遭遇的风雨,也暗示了人生中所遭遇的“风雨”。
D.作品融情、景、理于一炉,上片写景与抒情相结合,下片抒情兼有议论,思路清晰。
【小题3】结合苏轼的身世遭遇和本词的写作背景,品析词中划线句所包含的生活哲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18 06:57: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东坡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荦(luò)确:山多大石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本诗相关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今湖北黄冈)城东。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被贬黄州期间他生活很困窘,在友人的帮助下获此闲地来躬耕自给,还筑起居室“雪堂”,并自称东坡居士。
B.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众体兼善。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C.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的清幽、热闹的环境特点。
D.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加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于万物上,更达清澈澄明之境。
E. 第二句主要通过象征的手法来写。“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即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
【小题2】“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这一特点分析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墨妙亭记

(宋)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①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既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可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选自私刻《古文观止》)

注①孙莘老: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 登:登上,到达。
B.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 抚循:抚恤。
C.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  故事:先例。
D.使者旁午     旁午:交错频繁。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寡求不争 蟹六跪二螯
B.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不至焉    古之学必有师
C.物有成必有坏     会于会稽山阴兰亭
D.皆争出谷佐官     教慎于接物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是点题,交代孙莘老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
B.文章第二段记述孙莘老在勤政之余,用心搜罗古文碑刻。
C.文章第三段是议论,主要是批判孙莘老的做法糊涂。
D.作者认为虽然“物必归于尽”,但“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画龙点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小题4】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
(2)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3)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