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客兴
苏轼
草满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楼台。
天围故越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
客梦冷随枫叶断,愁心低逐雁行来。
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
[注]①越,古国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出了一派晚秋景象,却没有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之感。
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夜幕来临时天色吞噬云彩,潮打孤城的场景。
C.颈联“冷”字一语双关,既是写晚秋天气的凉冷,也是写作者漂泊心境的孤冷。
D.深秋傍晚,作者旅居在外的愁绪更加浓烈,无法排遣,只好寄托于南归的大雁。
E. “愁”是诗眼,作者借秋景抒“愁”,又以“愁”写“流年”,“愁”贯穿全诗。
【小题2】本诗尾联在抒情方面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6-06 03:14: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襟坐  危:端正
B.山川相  缪:盘绕
C.知不可乎得 骤:快速
D.者如斯  逝: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正襟危坐问客曰 ②汝今何罪过,不迎自归
B.①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②步余马兰皋兮
C.①苟非吾之所有,一毫而莫取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九死其犹未悔
D.①耳得之而为声,目遇而成色 ②快然自足,不知老将至
【小题3】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运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使行文富于变化,作者的豁达胸襟和达观超然的思想情感也得以深化。
B.第一段追忆曹操大军沿江而下的盛况,描绘了曹操志得意满的形象,旨在为感叹人生无常蓄势。
C.第二段以江水、明月为喻,形象地阐释了世间万物“变”与“不变”的哲理,富有思辨色彩。
D.《赤壁赋》与《兰亭集序》都体现了作者的生死观,但前者较为积极乐观,后者颇为消沉悲观。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满庭芳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①陈慥:字季常,眉州人。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②司州: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时住黄陂。③摐摐:拟声词。④釭:灯。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既包含着诗人岁月流逝、傲视天下的感慨,又将王长官其人与长江共论,有赞颂之意。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
C.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D.“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矣,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
E. “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愉悦和二人的相得。
【小题2】词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