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写诗人酒醉归来,“醒复醉”写出他纵情饮酒的兴致,“仿佛”一词生动传神地表 现出他醉眼惺忪的情态。
B.词的上片营造出了一个静谧的意境,家僮的鼾声如雷恰好衬托出夜晚环境的安静,也为 后面“听江声”做好了铺垫。
C.词的下片直接议论抒情,表达了不愿因世事而思虑万千、周旋忙碌的想法,饱含着诗人 被贬之后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D.诗人以写景结束全词,驾一叶扁舟,随江漂流,度此余生,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后的痛 苦和隐逸避世的的消极心态。
【小题2】有人评价词中“倚杖听江声”一句精妙绝伦。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0-27 10:38: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石钟山记

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②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小题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面横线句的结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以下对第②段画浪线句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该句运用比喻和比拟手法表现周围景致的阴森恐怖。
B.该句解释了士大夫们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下的原因。
C.该句突显求真不易,暗示寻求真相需要勇气和胆识。
D.该句运用视觉与听觉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周围景色。
【小题4】依据文意,写出第②段“余固笑而不信也”和“因笑谓迈曰”两处“笑”的内涵。
【小题5】请从表达方式角度分析全文写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