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壶中九华诗并引

苏轼

湖口人李正臣蓄石九峰,玲珑宛转,若窗棂然。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名之曰壶中丸华,且以诗纪之。

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注)①仇池:苏轼在扬州所蓄异石,是苏轼的心爱之物。②南迁:绍圣元年四月,六十岁的苏轼被贬惠州(治所在今广东);七月,行至湖口。③五岭:长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及周围群山。④壶:盆盂类的器皿。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引言中的“南迁”,在行船上看到的沿途风景,令诗人梦中难忘。
B.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意在用五岭的巍峨绵延衬托“壶中九华”的渺小。
C.颈联“天池水”“玉女窗”想象奇特,构建了一个别有天地的壶中仙境。
D.尾联“太孤绝”和颔联“千嶂外”相呼应,使全诗的抒情脉络前后贯通。
【小题2】本诗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6-20 04:18: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氏山房藏书记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所故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间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取材于苏轼的同名文章)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用之则,取之则竭     弊:破损
B.幸而得之,皆手自 书:书籍
C.皆束书不观,游谈无     根:根据
D.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乎 益:好处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有悦于人耳目 是造物者无尽藏也
B.学可谓难矣 则好游者不能穷也
C.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 樊於期偏袒扼腕进曰
D.将遗来者  夫夷近,则游者众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
贤能的人和不贤能的人,都可以凭借各自的才能有所得
B.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
纸和文字、图画一天天趋于简便,书的益处越来越多
C.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
他们的文章词采和学术造诣,应当比古人好上许多倍
D.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
而庐山本来就是我希望游览却一直没能去成的地方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象犀珠玉一类的奇异珍贵之物,虽可让人赏心悦目,却不适用。
B.孔子时的读书人虽然读书条件艰苦,却取得了后世君子无法企及的成就。
C.苏轼认为自己体衰多病,不久于人世,遗憾的是世间还有许多未读之书。
D.作者在文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指出学者有书却不读是非常可惜的。
【小题5】作者认为李公择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第三节的内容概括作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宋)苏轼

、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一善,从而赏之,又有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B. 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C. 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D. 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尧因为文治和武功俱臻美备,自古以来就被尊为古昔圣王。汉武帝刘彻对他的评价是:“千古帝范,万代民师,初肇文明,世人敬赖。”
B. 书即《尚书》,位列儒家重要核心经典。“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C. “仁”被孔子列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包括了孝、弟(悌)、忠、信、礼、义、勇、严、仁、爱、和、平等内容。
D. 爵禄指官爵和俸禄。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名位和经济权利的标志,禄制一般指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或官吏食禄的品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苏轼二十一岁考进士的试卷文字,开篇就指出上古时代的那些名主爱护百姓,用君子长者的态度对待天下人。
B. 作者指出,穆王告诫吕侯要用“祥刑”的话慈爱而能决断,有哀怜无罪者的好心肠,因此而成的《吕刑》被选入《尚书》。
C. 可赏可不赏、可罚可不罚的问题,是上承“疑”字而来,这一层挖掘,既深化了主旨,又体现了作者认识事物剖细入微的能力。
D. 文章提出的赏善惩恶、一本忠厚的原则,只不过表现出了试官和作者希望要善待杀人犯、要求推行“仁政”的善良愿望而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善,从而赏之,又有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
(2)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