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一)
苏轼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诗人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十一月到任,正是寒冬季节,此诗即作于此时。②北台:既超然台,在山东诸城。马耳:马耳山,在北台的南面。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夜静”一句,写出了夜里安静、无风、寒冷,语言凝练,营造了下雪前的气氛,为下文写雪做铺垫。
B.“但觉”一句极妙,用自己对被褥的感受“如泼水”写出了所居之地房屋的破败、下雪之时的寒冷。
C.“不知”句中使用比喻手法,以盐喻雪,说自己不知道庭院中的雪已经越下越大,已堆积起来了。
D.尾联写诗人早晨登上北台远眺,但见一片茫茫,只有马耳山露出了双峰尖。营造出明净清亮的意境。
E. 本诗从黄昏写到第二天天明,天气由雨转寒,最后下起雪来,诗人也随天气由喜而忧再转为喜,情感跌宕起伏。
【小题2】请赏析诗歌颈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2-23 09:47: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

(二)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③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石,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节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

(注释)①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②陂陁(pōtuò):不平坦。③幅巾:以幅巾束首
【小题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B.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C.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D.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汉代流行的文体,汉代时分为“汉赋”、“文赋”,它们都要求句式工整,不太注重押韵,《赤壁赋》是文赋。
B.浮图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或佛塔。
C.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三苏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
D.精舍最初是指儒家讲学的学社,也指僧道居住或说法布道的处所,本文指第二种含义。
【小题3】下列对以上两段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以散句为主,整句较少;选文二写景语言简洁精炼,写人刻画细致,形象生动传神。
B.选文一以江水、明月引出对万物变异及人生哲理的议论;选文二写了苏辙和苏轼逍遥山水的美好回忆,表达了深厚的兄弟情。
C.两段选文都有点到景物,但选文一侧重议论说理,江和月是其议论的载体;选文二则是将江和山等美景与人的情趣融合为一。
D.两段选文都表达了作者乐观超脱的精神状态,但选文一将人放置于宇宙和历史中去思考,表现出作者超然于俗的态度;选文二则认为自己只要“无愧于中,无责于外”也能获得快乐。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⑵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同类题4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巢,俯冯夷之幽宫。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攀栖鹘之巢 正襟坐而问客曰
B.有孤鹤,横江东来  而吾与子之所共
C.履巉岩,蒙茸 荆斩棘
D.今者暮    儿已禄相
【小题2】下面对“盖”和“曾”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盖二客不能从焉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③曾日月之几何    ④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小题3】下面是关于《前赤赋》与《后赤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
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的幽峭。
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前赋前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D.前后二赋都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