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风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①北首:向北。②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③辛夷:香木名,开白花者名玉兰,又称望春、迎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身在北首之燕地,春天与旧日国中无异,但心中的熟悉感和温暖感却不同于以前。
B.颔联着一“浮”字,写出了树木、阳光的融合,赋予动态景象以静态美感。
C.全诗描写了北国风光和作者感触,写景细腻感情真挚,字字句句洋溢着对祖国的热爱。
D.作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风格含蓄凝练,本诗经作者精心锤炼,构思新奇,感情深沉。
【小题2】请结合全诗,对尾联进行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1-17 06:52: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焉  叹:感慨
B.夫以近 夷:平坦
C.无物以之    相:帮助
D.何可道也哉  胜:胜利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夷以,则游者众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可以无悔
【小题3】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遂与之俱出
D.此余之所得也
【小题4】不属于“此余之所得也”的“得”这一项的是(    )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C.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行状
王安石
公讳绛,字希深,其先陈郡阳夏人,以试秘书省校书郎起家,中进士甲科,守太常寺奉礼郎,七迁至尚书兵部员外郎以卒。尝知汝之颍阴县,校理秘书,直集贤院,通判常州、河南府,为开封府三司度支判官,与修真宗史,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最后以请知邓州,遂葬于邓,年四十六,其卒以宝元二年。
公以文章贵朝廷,藏于家凡八十卷。其制诰,世所谓常、杨、元、白不足多也。而又有政事材,遇事尤剧尤若简而有余。所至辄大兴学舍。庄懿、明肃太后起二陵于河南,不取一物于民而足,皆公力也。后河南闻公丧,有出涕者,诸生至今祠公像于学。邓州有僧某,诱民男女数百人,以昏夜聚为妖,积六七年不发,公至立杀其首,弛其余不问。又欲破美阳堰,废职田,复召信臣故渠以水与民,而罢其岁役,以卒故不就。于吏部所施置,为后法。其在朝,大事或谏,小事或以其职言。郭皇后失位,称《诗·白华》以讽,争者贬,公又救之。尝上书论四民失业,献《大宝箴》,议昭武皇帝不宜配上帝,请罢内作诸奇巧,因灾异推天所以谴告之意,言时政。又论方士不宜入宫,请追所赐诏。又以为诏令不宜偏出数易,请繇中书、密院然后下。其所尝言甚众,不可悉数。及知制诰,自以其近臣,上一有所不闻,其责今豫我,愈慷慨欲以论谏为己事。故其葬也,庐陵欧阳公铭其墓,尤叹其不寿,用不极其材云。卒之日,欧阳公入哭其堂,椸无新衣;出视其家,库无余财。盖食者数十人,三从孤弟侄皆在,而治衣栉才二婢。平居宽然,貌不自持,至其敢言自守,矫然壮者也。
谢氏本姓任,自受氏至汉魏无显者,而盛于晋、宋之间。至公再世有名爵于朝,而四人皆以材称于世。先人与公皆祥符八年进士,而公子景初等以历官行事来曰:“愿有述也,将献之太史。”谨撰次如右,谨状。
(选自《唐宋八大家集》,有删改)
(注)①召信臣:西汉官吏。他为官期间,为民兴修水利工程,使百姓都富裕起来。②《毛诗序》曰:“《白华》,周人刺幽后也。幽王娶申女以为后,又得褒姒而黜申后。故下国化之,以妾为妻,以孽代宗,而王弗能治,周人为之作是诗也。”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至辄大兴学舍。庄懿、明肃太后起二陵于河南,不取一物于民而足,皆公力也。
(2)故其葬也,庐陵欧阳公铭其墓,尤叹其不寿,用不极其材云。

同类题3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何可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观看
B.而人之所至焉 罕:少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  名:动词,指识其本名
D.何可道也哉   胜:尽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夫夷近 ③不随止也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相之 ⑤然力足至焉  ⑥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A.①④/③⑤/②/⑥B.①⑥/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⑥D.②③④/①⑤/⑥
【小题3】对选文第一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段揭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从与前面内容的联系来看,还是在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需要有坚定的意志的道理。
D.作者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