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胡藩,字道序,豫章南昌人也。祖随,散骑常侍。父仲任,治书侍御史。藩少孤,居丧以毁称。太守韩伯见之,谓藩叔尚书少广曰:“卿此侄当以义烈成名。”州府辟召,不就。高祖素闻藩直言尽节,召为员外散骑侍郎、参军军事。从征鲜卑,贼屯聚临朐,藩言于高祖曰:“贼屯军城外,留守必寡,今往取其城,而斩其旗帜,此韩信所以克赵也。”高祖乃遣藩等潜往,既至,即克其城,贼见城陷?一时奔走,还保广固累月。将拔之夜,忽有鸟大如鹅,苍黑色,飞入高祖帐里,众皆骇愕,以为不祥。藩起贺曰:“苍黑者,胡虏之色,胡虏归我,大吉之祥也。”明旦,攻城,陷之。从伐刘毅。毅初当之荆州,表求东遗还京辞墓,去都数十里,不过拜阙。高祖出倪塘会之。藩劝于坐杀毅,高祖不许。至是谓藩曰:“昔从卿倪塘之谋,无今举也。”又从征司马休之。徐逵之败没高祖怒甚即日于马头岸渡江而江津岸峭壁立数丈休之临岸置阵无由可登。高祖呼藩令上,藩顾曰:“藩宁前死耳!”以刀头穿岸,少容脚指,于是径上,随之者稍多。既得登岸,殊死战,贼不能当,引退。因而乘之,一时奔散。高祖伐羌,假藩宁朔将军,参太尉军事。至河东,藩率左右十二人,乘小船径往河北。藩素善射,登岸射,贼应弦而倒者十许人,贼皆奔退,悉收所失而反。又遣藩及朱超石等追索虏于半城,虏骑数重,藩及超石所领皆割配新军,不盈五千,率厉力战,大破之。论平司马休之及广固功,封阳山县男,食邑五百户。元嘉十年,卒,时年六十二,谥曰壮侯。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徐逵之败没/高祖怒甚/即日于马头岸渡江/而江津岸峭/壁立数丈/休之临岸置阵/无由可登
B.徐逵之败没/高祖怒甚/即日于马头岸渡江/而江津岸峭/壁直数丈/休之临岸/置阵无由可登
C.徐逵之败没高祖/怒甚/即日于马头岸渡江/而江津岸峭/壁立数丈/休之临岸置阵/无由可登
D.徐逵之败没高祖/怒甚/即日于马头岸渡江/而江津岸峭/壁直数丈/休之临岸/置阵无由可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丧,也称守丧、值丧,是古人对去世的父母或祖父母表达哀悼之情的习俗。
B.阙指王宫前的高大建筑物。拜阙即向皇帝居住的宫阙叩拜,以表示对皇上的尊敬。
C.食邑指卿、大夫的封地,收其赋税而食。“食邑五百户”是古代最高级别的封赏。
D.元嘉,南朝宋文帝的年号。年号纪年的方法始于汉武帝,每位皇帝可有多个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藩忠义节烈,不慕仕途。他幼年丧父,极尽孝道,太守韩伯见到他后,对他高度评价。面对州府的征召,他没有就任。
B.胡藩镇定自信,稳定军心。在征讨鲜卑时,众人对飞入高祖帐篷中的大黑鸟非常惊恐,都认为是不祥之兆,而胡藩认为这预示着胡人归顺。
C.胡藩敢于直言,竭尽忠心。当年他对刘毅的诡异行为早就有察觉,极力阻止高祖和刘毅会面,并劝说高祖抓住时机除掉刘毅,但是高祖没有听从。
D.胡藩作战勇敢,屡建奇功。在江津战役中,他身先士卒,沿着狭窄陡峭的岩壁径直而上,士兵受其鼓舞奋勇杀敌,最后大胜。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第四句出自试卷文言文。
(1)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3)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 藩素善射,登岸射,贼应弦而倒者十许人,贼皆奔退,悉收所失而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6 03:05: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朱修之恭祖,义阳平氏人也。曾祖焘,晋平西将军。祖序,豫州刺史。父谌,益州刺史。修之自州主薄司徒从事中郎,文帝谓曰:“卿曾祖昔为王导丞相中郎,卿今又为王弘中郎,可谓不忝尔祖矣。”后随到彦之北伐。彦之自河南回,留修之戍滑台,为虏所围,数月粮尽,将士熏鼠食之,遂陷于虏。

拓跋焘嘉其守节,以为侍中,妻以宗室女。修之潜谋南归,妻疑之,每流涕问其意,修之深嘉其义,竟不告也。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治黄龙城拓跋焘伐之修之与同没人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修之、怀明惧奔冯弘,弘不礼。留一年,会宋使传诏至,修之名位素显,传诏见即拜之,彼国敬传诏,谓为“天子边人”,见其致敬于修之,乃始加礼。时魏屡伐弘,或说弘遣修之归求救,遂遣之。

元嘉九年,至京邑,以为黄门侍郎,累迁江夏内史。雍州刺史刘道产卒,群蛮大动,修之为征西司马讨蛮,失利。孝武初,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修之在政宽简,士众悦附。及荆州刺史南郡王义宣反,修之举兵,修之伪与之同,而遣使陈诚于帝。帝嘉之,以为荆州刺吏,加都督。义宣闻修之不与己同,乃以鲁秀为雍州刺史,击襄阳。修之命断马鞍山道,秀不得前,乃退。及义宣败于梁山,单舟南走,修之率众南定遗寇。时竺超民执义宣,修之至,乃杀之,以功封南昌县侯。

修之治身清约,凡所赠馈,一无所受,有饷,或受之,而旋与佐吏赌之,终不入己,唯以抚纳群蛮为务。征为左民尚书,转领军将军。去镇,秋毫不犯,计在州然油及牛马谷草,以私钱十六万偿之。然性俭克少恩情,姊在乡里,饥寒不立,修之未尝供赡。尝往视姊,姊欲激之,为设菜羹粗饭,修之曰:“此乃贫家好食。”致饱而去。

(选自《宋书·朱修之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治黄龙城/拓跋焘伐之/修之与同没人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
B.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洽黄龙城/拓跋焘伐之/修之与同没人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
C.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治黄龙城/拓跋焘伐之/修之与同没人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
D.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治黄龙城/拓跋焘伐之/修之与同没人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代对人的名的注解、补充和延伸。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互为表里。
B.“迁”“转”是古代官职任免变迁的术语,另外还有“授”“徙”等,“迁”“徙”是关于职务调动的,“授”“转”是关于任职授官的。
C.都督,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
D.檄,古代用以晓喻、征召或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的文告。文中“檄”是发文书征召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修之和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一样,都担任官职。后来跟随彦之讨伐北魏,在留守滑台的时候,被敌人围困,虽坚持数月,但最终被俘。
B.虽然拓跋焘很赏识他,但朱修之毕竟是南人,时时想着回去。在随拓跋焘讨伐冯弘时,朱修之因怕被牵连而逃走,最终因冯弘派遣回到了宋。
C.在平定义宣的叛乱时,朱修之先是假装同意和义宣一起叛乱,然后又断了鲁秀的进攻道路,使他无功而返,最终朱修之被迫杀掉了义宣。
D.朱修之虽然非常节约,但对生活贫困的姐姐显得薄情少恩;他看望姐姐时,姐姐准备了很差的饭菜来激发他的恻隐之心,但他并没有为之所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拓跋焘嘉其守节,以为侍中,妻以宗室女。
(2)及义宣败于梁山,单舟南走,修之率众南定遗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裋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节选自《宋书·陶潜传》
注:秫稻、秔:秫(shú),高粱,是酿酒的主要原料;秔(jīng),同“粳”,粳稻。
【小题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先生不知何许人 许:地方,处所。
B.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堵:墙。
C.裋褐穿结,箪瓢屡空 褐:粗布衣服。
D.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亲:亲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B.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C.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 乃瞻衡宇,栽欣载奔
D.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小题3】下列各句中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A.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译文:已经喝醉了就回家去,竟也不装作舍不得的样子而留下。
B.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
译文: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忍受不了官场琐事。
C.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
译文:我姑且打算弹琴唱歌,用它作为三条小路的资金。
D.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译文:郡里派督邮到县里,属吏告诉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去见他。”
【小题4】将本文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作一比较,则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亲老家贫”和“幼稚盈室”正是陶渊明决定到彭泽任职的一个重要原因。
B.“公田悉令吏种秫稻”一事,从侧面证实了陶渊明的确是“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C.陶渊明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就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陶潜写《五柳先生传》旨在表现自己追慕五柳先生,写文章自寻乐趣,忘却名利得失的志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敬弘,琅玡临沂人也。与高祖① 讳 同,故称字。曾祖廙,晋骠骑将军。祖胡之,司州刺史。父茂之,晋陵太守。敬弘少有清尚,起家本国左常侍,卫军参军。性恬静,乐山水。为天门太守。敬弘妻,桓玄② 姊也。敬弘之郡,玄时为荆州,遣信要令过。敬弘至巴陵,谓人曰:“灵宝见要,正当欲与其姊集聚耳,我不能为桓氏赘婿。”乃遣别船送妻往江陵。妻在桓氏,弥年不迎。山郡无事,恣其游适,累日不回,意甚好之。玄辅政及篡位,屡召不下。高祖受命 ,补宣训卫尉,加散骑常侍。永初三年,转吏部尚书,常侍如故。敬弘每被除召,即便祗奉,既到宜退,旋复解官,高祖嘉其志,不苟违也。复除庐陵王师,加散骑常侍,自陈无德,不可师范令王,固让不拜。又除秘书监,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本州中正,又不就。太祖即位,又以为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领江夏王师。元嘉三年,为尚书仆射。关署文案,初不省读。尝豫听讼,上问以疑狱,敬弘不对。上变色,问左右:“何故不以讯牒付仆射?”敬弘曰:“臣乃得讯牒读之,政自不解。”上甚不悦。六年,迁尚书令,敬弘固让,表求还东,上不能夺。改授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给亲信二十人。让侍中、特进,求减亲信之半,不许。及东归,车驾幸冶亭饯送。二十四年,薨于余杭之舍亭山,时年八十八。追赠本官。
顺帝升明二年,谥为文贞公。敬弘形状短小,而坐起端方,桓玄谓之“弹棋八势”。所居舍亭山,林涧环周,备登临之美,时人谓之王东山 。高祖尝问为政得失,敬弘对曰:“天下有道,庶人不议。”上高其言。子恢之被召为秘书郎敬弘为求奉朝请与恢之书曰秘书有限故有竞朝请无限故无竞吾欲使汝处于不竞之地。高祖嘉而许之。敬弘见儿孙岁中不过一再相见,见辄克日。恢之尝请假还东定省 ,敬弘克日见之,至日辄不果,假日将尽,恢之乞求奉辞,敬弘呼前,既至阁,复不见。恢之于阁外拜辞,流涕而去。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二十六》,有改动)
(注)①高祖,南朝宋的开国之君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史称宋武帝(宋高祖)。②桓玄,字敬道,一名灵宝,大司马桓温之子。东晋将领、权臣。大亨元年逼晋安帝禅位于己。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恢之被召为秘书郎/敬弘为求奉朝/请与恢之书曰/秘书有限故有竞/朝请无限故无竞/吾欲使/汝处于不竞之地/
B.子恢之被召为秘书郎/敬弘为求奉朝请/与恢之书曰/秘书有限/故有竞/朝请无限/故无竞/吾欲使汝处于不竞之地/
C.子恢之被召为秘书郎/敬弘为求奉朝/请与恢之书曰/秘书有限/故有竞/朝请无限/故无竞/吾欲使/汝处于不竞之地/
D.子恢之被召为秘书郎/敬弘为求/奉朝请与恢之书曰/秘书有限故有竞/朝请无限故无竞/吾欲使汝处于不竞之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古人幼时取字,成年(男20 岁、女15 岁)命名,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B.受命,受命于天。古代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地位,宣扬“君权神受”论,称他们作皇帝是顺从天意,接受天命。这里指刘裕接受禅让。
C.东山,指代隐居地。在今浙江上虞,是东晋宰相谢安出仕前隐居的地方。这里称王敬弘为“王东山”是说他好隐居。
D.定省,指子女早晚向父母问安。如《礼记·曲礼上》中:“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这里指王恢之请假回来探望、问候父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敬弘少有清尚,不慕权贵。王敬弘的夫人是权臣桓玄的姐姐,王敬弘却不愿亲近桓玄。桓玄辅政及篡位时,多次征召他,他都拒绝了。
B.王敬弘为政长于清谈,短于操作。皇上曾经问他为政得失,他的回答让皇上推崇不已;皇上问以疑狱,他却连审讯记录都看不懂。
C.王敬弘淡泊官场,一生多次辞官。他性恬静,乐山水,好隐居,仅在宋朝,他就有多次辞官回家的纪录。有时朝廷一再封以高官,他却屡屡推辞。
D.王敬弘为父慈爱,但以国事为重。他一年之中要多次见孩子,一见一整天,但是儿子回来看他,人已至门外,因为假日将尽,王敬弘都忍住不见儿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人曰:“灵宝见要,正当欲与其姊集聚耳,我不能为桓氏赘婿。”
(2)复除庐陵王师,加散骑常侍,自陈无德,不可师范令王,固让不拜。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僧达,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少子。兄锡,质讷乏风采。太祖闻僧达蚤慧,召见于德阳殿,问其书学及家事,应对闲敏,上甚知之,妻以临川王义庆女。
少好学,善属文。年未二十,以为始兴王浚后军参军,迁太子舍人。坐属疾,于杨列桥观斗鸭,为有司所纠,原不问。性好鹰犬,与闾里少年相驰逐,又躬自屠牛。义庆闻如此,令周旋沙门慧观造而观之。僧达陈书满席,与论文义,慧观酬答不暇,深相称美。与锡不协,诉家贫,求郡,太祖欲以为秦郡,吏部郎庾炳之曰:“王弘子既不宜作秦郡,僧达亦不堪莅民。”乃止。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服阕,为宣城太守。性好游猎,而山郡无事,僧达肆意驰骋,或三五日不归,受辞讼多在猎所。民或相逢不识,问府君所在,僧达曰:“近在后。”元嘉二十八年春,索虏寇逼,都邑危惧,僧达求入卫京师,见许。贼退,又除宣城太守,顷之,徙任义兴。
三十年,元凶弑立,世祖入讨,普檄诸州郡;又符郡发兵,僧达未知所从。客说之曰:“方今衅逆滔天,古今未有,为君计,莫若承义师之檄,移告傍郡,使工言之士,明示祸福,苟在有心,谁不响应,此策上也。如其不能,可躬率向义之徒,详择水陆之便,致身南归,亦其次也。”僧达乃自候道南奔,逢世祖于鹊头,即命为长史,加征虏将军。
上即位,以为尚书右仆射,寻出为使持节、南蛮校尉,加征虏将军。僧达自负才地,谓当时莫及。上初践阼,即居端右,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及为护军,不得志,乃启求徐州,上不许。僧达三启固陈,上甚不说。期岁五迁,僧达弥不得意。
吴郭西台寺多富沙门,僧达求须不称意,乃遣主簿顾旷率门义劫寺内沙门竺法瑶,得数百万。荆、江反叛,加僧达置佐领兵,台符听置千人,而辄立三十队,队八十人。又立宅于吴,多役公力。坐免官。
(节选自《宋书·王缯达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
B.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
C.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
D.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在本文中是讨伐州郡的意思。
B.持节,官名。魏晋以后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为剌史总军戎者。
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还有很多,例如践祚、践极、践统等。
D.沙门,原为古印度各个宗教派别出家者的通称,佛教盛行后专指佛教僧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僧达自幼好学,善于为文。太祖听说他很聪慧,在德阳殿召见了他,他回答得从容闲雅,太祖很欣赏他,让他娶了临川王刘义庆的女儿。
B.王僧达喜好游猎,荒怠政务。任宜城太守时,他有时三五天不回郡,有时遇到老百姓,百姓问他太守在哪儿,他对百姓说:“很近,就在后面。”
C.王僧达出身高贵,平乱有功。他没满二十岁时就跟在当时的始兴王刘浚身边做事,后来刘浚起兵平叛,他加人了刘浚的队伍,被封为征虏将军。
D.王憎达贪恋钱财,强取豪夺。吴郡西台寺很多和尚富有,王僧达向寺中索要,感到不满意,就带着手下人拦劫寺里的和尚竺法瑶,搞到了几百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僧达求人卫京师,见许。贼退,又除宜城太宇,顷之,徙任义兴。
(2)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祭十二郎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目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弘微为 子嗣,儿子B.田垦辟,有加于旧 筹划
C.服虽除,犹不鱼肉 吃D.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葬   营办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
(2)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3)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