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浮屠文畅师序①
【唐】韩愈
①人固有儒名而墨行者,问其名则是,校其行则非,可以与之游乎?如有墨名而儒行者,问之名则非,校其行而是,可以与之游乎?扬子云②称:“在门墙则挥之,在夷狄则进之。”吾取以为法焉。
②浮屠师文畅喜文章,其周游天下,凡有行,必请于缙绅先生以求咏歌其所志。贞元十九年春,将行东南,柳君宗元为之请。解其装,得所得叙诗累百余篇,非至笃好,其何能致多如是邪?惜其无以圣人之道告之者,而徒举浮屠之说赠焉。夫文畅,浮屠也,如欲闻浮屠之说,当自就其师而问之,何故谒吾徒而来请也?彼见吾君臣父子之懿,文物事为之盛,其心有慕焉,拘其法而未能入,故乐闻其说而请之。如吾徒者,宜当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日月星辰之行,天地之所以著,鬼神之所以幽,人物之所以蕃,江河之所以流而语之,不当又为浮屠之说而渎告之也。
③民之初生,固若禽兽夷狄然。圣人者立,然后知官居而粒食,亲亲而尊尊,生者养而死者藏。是故道莫大乎仁义,教莫正乎礼乐刑政。施之于天下,万物得其宜;措之于其躬,体安而气平。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文武以是传之周公、孔子,书之于册,中国之人世守之。今浮屠者,孰为而孰传之邪?夫鸟俯而啄,仰而四顾;夫兽深居而简出,惧物之为己害也,犹且不脱焉。弱之肉,强之食。今吾与文畅安
居而暇食,优游以生死,与禽兽异者,宁可不知其所自邪?
④夫不知者,非其人之罪也;知而不为者,惑也;悦乎故不能即乎新者,弱也;知而不以告人者,不仁也;告而不以实者,不信也。余既重柳请,又嘉浮屠能喜文辞,于是乎言。
【注】①本文写于贞元十九年春,时韩愈在长安任四门博士。浮屠,此指僧人、和尚。②扬子云,即汉代杨雄,著名儒者和辞赋家。
【小题1】与第①段划线句的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墨名儒行者如果在儒门,我就要远离他;儒名墨行者即使在远方,我也要推荐他。
B.墨名儒行者如果在儒门,我就要将他驱赶:儒名墨行者即使在远方,我也要将他引荐。
C.儒名墨行者如果在儒门,我就要将他驱赶;墨名儒行者即使在远方,我也要将他引荐。
D.儒名墨行者如果在儒门,我就要远离他;墨名儒行者即使在远方,我也要推荐他。
【小题2】在韩愈着来,文畅身为佛家子弟却喜欢向儒家学者们请教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作者“推崇儒学”的一组是
①浮屠师文畅喜文章 ②宜当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 ③是故道莫大乎仁义
④民之初生,固若禽兽夷狄然 ⑤书之于册,中国之人世守之 ⑥知而不为者,惑也
A.①③⑤B.④⑤⑥C.③⑤⑥D.②③⑤
【小题4】第③段举鸟兽之事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清代张裕钊曾说“退之为释子作赠序,内不失己,外不失人”,意思是韩愈既能明确自己的主张、立场,又能不失礼于人,结合③④两节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8 03:31: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石⑴(节选)
唐•韩愈
山石荦确⑵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3)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注】(1)题目“山石“不是本诗要专门抒发的内容,而是取首句的开头两个字。一般认为本诗写于唐德宗贞观十七年(801年)七月韩愈离徐州去洛阳的途中。当时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同游者是李景兴、侯喜、尉迟汾。
(2)荦确:指山石险峻不平的样子。
(3)靰:马缰绳。这里作动词用,比喻受人牵制、束缚。
【小题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前四句以白描手法,写诗人“黄昏到寺”时所见的自然风光,既有蝙蝠自在飞舞的动态景致,又有“芭蕉叶大栀子肥”的静态美景。
B.五、六两句着重写寺僧举着火把,陪着诗人一行欣赏寺中古壁的佛画的情景,可惜年代久远,少有的几幅壁画也已经模糊不清。
C.七、八两句写寺僧热情招待诗人一行,亲自“铺床拂席置羹饭”,但诗人觉得山中饭菜比较疏粝,仅能填饱饥肠而已。
D.前八句描绘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与下文所写“为人靰”的了幕僚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篇末的抒情议论充分的铺垫。
E. 本诗是一首古体诗,诗风朴实平易,洋溢着真挚之情,状写出美妙之景,从而生发出无限的诗情画意和厌倦官场生活的归隐之情。
【小题2】这首朴素简洁的记游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同类题4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答张十一
韩  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和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 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 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 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②筼筜(yún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即羊踯躅花,花红黄色,可供观赏。④炎瘅,炎热的瘅气。
【小题1】下面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其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喧闹热烈的氛围。
B.前四句描写景物上,运用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
C.“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瘅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瘅气中虚度余生而已。
D.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诗人写愁不说愁,只说鬓发白了一半;只说读张署的诗是白了鬓发的原因,不正面写自己的愁怨。
【小题2】诗的颔联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