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这首诗创作于韩愈第一次被贬广东阳山的第二年春天。张十一,即张署,与韩愈为同僚、朋友。②筼筜(yún  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zhí  zhú):植物名,花开鲜红似火。
【小题1】前四句描写景物运用了▁▁和▁▁的表现手法。
【小题2】诗的颈联是全诗的关键,试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蕴含的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29 04:44: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李翊书

韩愈

①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③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④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⑤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美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专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⑥有志乎古者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节选自《昌黎先生集》)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胜于人而取于人邪   蕲:希望
B.养其根而其实 俟:等待
C.其于器邪   肖:仿效
D.有志乎古者矣 希:稀少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敬辞,可译为“您”,与“陛下”,“殿下”、“阁下”等都是古人谦虚地尊称对方的称呼。古代下对上或者同辈之间都可以尊称对方为“足下”。
B.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C.两汉:即西汉和东汉。两汉都城一在长安一在洛阳,故称“西汉”“东汉”。两汉文化统一,科技发达,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作出了巨大贡献。
D.诗书:指《诗经》和《尚书》。《诗经》按表现手法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2)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小题4】文章第三、四段,韩愈紧扣“道”“文”来叙述自己二十余年的学习经历。请概括其学为古文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不超过20个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师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理
B.今之众人   众人:一般人
C.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吓
D.载舟舟     覆:使......倾覆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犹且从师问焉 莫不殷忧道著
B.欲人也难矣 昔取而有余
C.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问之,曰   傲物骨肉为行路
【小题3】从句式角度看,下列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而耻学于师
B.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虽董之以严刑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