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①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矣! 云虽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②,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③,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注释]①巡、远:指。安禄山造反时,张巡与许远是守卫睢阳的主将。南霁云为张巡部将。②贼:指安禄山的叛军。③南八:南霁云排行第八,故称南八。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食与乐 (________)⑵霁云坐(________)
⑶皆感激为云泣下(________)⑷此矢所以也(________)
【小题2】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及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血淋漓,示贺兰∕贼刃胁降巡 
不下咽∕爱霁云之勇
A.①组两字用法及含义相同,②组两字也相同
B.①组两字用法及含义不同,②组两字相同
C.①组两字用法及含义不同,②组两也不相同
D.①组两字用法及含义相同,②组两字不同
【小题3】对“矢着其上砖半箭”一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箭射中佛塔半块砖上,只留下了半支箭。
B.箭射中佛塔,砖上只剩下折断的半支箭。
C.箭射中佛塔,半支箭射进了佛塔的砖里。
D.箭射在上半部佛塔的砖中,只见半支箭。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
⑵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小题5】本节文字通过对南霁云的 刻画,表现了他 和  的精神面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10:06: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本段教材中未选)

(《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节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B.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C.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D.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小题2】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其曲中 规:规则
B.君子非异也 生:出生
C.今之众人 众人:众多的人
D.不相师 耻:以……为耻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用了“比喻论证法”,强调思考的重要;《师说》用了“对比论证法”,强调从师的重要。
B.《劝学》开篇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实则是荀子借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之口来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C.荀子认为学习要“善假于物”,韩愈认为要“从师”,其实,“从师”也可说是“善假于物”的表现。
D.《劝学》选文“南方有鸟焉……”一段进一步深化“善假于物”的议论,提醒君子特别要对“所假之物”进行选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同类题3

古文阅读。

君讳适,姓王氏。好读书,怀奇负气,不肯随人后选举。见功业有道路可指取,有名节可以戾契致,困于无资地①,不能自出,乃以干②诸公贵人,借助声势。诸公贵人既得志,皆乐熟软媚耳目者,不喜闻生语,一见辄戒门以绝。上初即位,以四科③募天下士。君笑曰:“此非吾时邪!”即提所作书,缘道歌吟,趋直言试。既至,对语惊人;不中第,益困。

久之,闻金吾李将军年少喜士,可撼。乃踏门告曰:“天下奇男子王适,愿见将军白事。”一见语合意,往来门下。卢从史既节度昭义军,张甚,奴视法度士,欲闻无顾忌大语;有以君平生告者,即遣使钩致。君曰:“狂子不足以共事。”立谢客。李将军由是待益厚,奏为其卫胄曹参军,充引驾仗判官,尽用其言。将军迁帅凤翔,君随往。改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观察判官。

居岁余,如有所不乐。一旦载妻子入阌乡④南山不顾。中书舍人王涯、独孤郁,吏部郎中张惟素,比部郎中韩愈,日发书问讯,顾不可强起,不即荐。明年九月,疾病,舆医京师,其月某日卒,年四十四。十一月某日,即葬京城西南长安县界中。曾祖爽,洪州武宁令;祖微,右卫骑曹参军;父嵩,苏州昆山丞妻上谷侯氏处士高女。高固奇士,自方阿衡、太师,再试吏,再怒去,发狂投江水。

初,处士将嫁其女,惩曰:“吾以龃龉穷,一女怜之,必嫁官人;不以与凡子。”君曰:“吾求妇氏久矣,唯此翁可人意;且.闻其女贤,不可以失。”即谩.谓媒妪:“吾明经及第,且选,即官人。侯翁女幸嫁,若能令翁许我,请进百金为妪谢。”诺,许白翁。翁曰:“诚官人邪?取文书来!”君计穷吐实。妪曰:“无苦,翁大人,不疑人欺我,得一卷书粗若告身⑤者,我袖以往,翁见,未必取视,幸而听我。”行其谋。翁望见文书衔袖,果信不疑,曰:“足矣!以女与王氏。”

(取材于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注释:①资地:资袼、地位。②干:干谒,即有所求而请见。③四科:指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 科、达于吏理可使从政科、军谋宏远堪任捋帅科。④阌(wén)乡:今河南灵宝。⑤告身:古代委任官职的文凭。
【小题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不中第,益.     此非孟德之于周郎者乎
B.立客    阿母媒人
C.不可强起 还.望旧乡
D.以女王氏 夫人之相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困无资地 当其欣所遇
B.四科募天下士    犹不能不之兴怀
C.自阿衡、太师    其破荆州
D.选,即官人 不出,火
【小题3】在下列语句中,找出补充成分与文意不符合的一项是
A.即遣使(而)钩致B.君随(以)往C.臾医(于)京师D.我袖(之)以往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适一开始希望依靠他人的力量出仕,于是求见达官贵人希望得到推荐,却被拒之门外。
B.王适与李将军一见面便话语投机,后又因他拒绝了卢从史的邀请,更加得到李将军的优待。
C.王适为人狂傲,没有世人采用他的意见,两次做官,两次发怒离职,以致发狂投江而死。
D.王适听从媒人的主意准备了像文凭一样粗的书轴,媒人将书轴藏在袖中,助王适娶到侯翁之女。
【小题5】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侯翁女幸嫁,若能令翁许我,请进百金为妪谢
【小题6】文章第三段中王适自称“天下奇男子”,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王适“奇”的表现。

同类题4

阅读《师说》,完成文后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其为也,终不解矣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小题2】下面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小题3】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
(2)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
【小题4】把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不爱珍器重宝,以致天下之士。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新修滕王阁记

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①三王:写《滕王阁序》的王勃,写《滕王阁赋》的王绪,写《重修滕王阁记》的王仲舒。②中书舍人太原王公:王仲舒。③浃和:和睦。
【小题1】对下列句加点的词解释最不准确的一项是
A.移袁州 刺:担任刺史B.窃寄目所愿焉 偿:满足
C.愈既以未得观为叹 造:制造D.词列三王之   次:次序、行列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作者没有游滕王阁原因的一组是
①系官于朝,愿莫之遂。 ②袁于南昌为属邑 ③便道取疾以至海上
④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   ⑤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 ⑥窃喜载名其上
A.①②④B.②④⑥C.④⑤⑥D.①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仅用数语记叙重修滕王阁之事,其余几乎均围绕向往登滕王阁而不得来抒写,既抒 自己向往之情,也颂扬了王仲舒的政绩。
B.文章三次写自己没有游滕王阁的原因,其中写前两次不得游是第三次不得游的衬笔。
C.韩愈极力倡导古文,却称赞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壮其文辞”,以能“词列三王之次”为荣,可见,韩愈还是认为古文不如骈文的。
D.作者写第三次不得游滕王阁,实际上又是叙王仲舒政绩的衬笔,将王仲舒的政绩不经意中叙入。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
②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