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春秋时越过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赏菊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不是东风送我回故乡,而是我在异乡送春归。
B.颔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C.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园,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的愁苦溢于言表。
D.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名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小题2】颔联手法精妙,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小题3】这首诗尾联与曹植《情诗》的九、十两句都采用典故,在表达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2-27 02:52: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钱起(722?-780),字仲文,中唐“大历十才子”之冠。②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③苍梧:山名,在今湖南宁远县境内,又称九嶷,舜陵所在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概括题旨,借《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让人想起湘灵鼓瑟的情景,开门见山,点明题意。
B.“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中“空自”二字,点出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诗人借这两句表达知音难遇、心事无人知晓的落寞和感伤。
C.“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是诗人想象湘灵弹奏的乐曲同白芷的芳香交织汇合,顺着流水,化作悲风飘过洞庭湖,使无形的乐声得到有形的表现。
D.本诗摹写音乐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相同,都运用了以声摹声的手法来体现音乐的魅力。
E. 全诗描摹湘灵鼓瑟所奏的苦调清音,这种苦调清音表现了湘灵对爱情的忠贞和对舜帝的哀怨和思慕。
【小题2】“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历来被赞为“神来之笔”,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狄仁杰为儿童时,门人被害者,县吏就之。众成移,仁杰坚坐读书。吏责之,仁杰曰:“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未对接,何暇偶俗人而见耶!”以资授汴州判佐,工部尚书阎立本黜陟河南,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惊曰:“仲尼云:‘观过,斯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明珠,东南遗宝。”特荐为并州法曹。其在河阳别业,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行

《大唐新语》

注:①黜陟使,使职名。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县吏就之(___________)  (2)众咸移(______________)
(3)立本惊曰(____________)  (4)其在河阳别业(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仁杰吏人诬告 不者,若属皆且所虏
B.吏责 悲泣伫立,久
C.何暇偶俗人见耶 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资授汴州判佐 不物喜,不以己悲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未对接,何暇偶俗人而见耶! 
(2)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行。
【小题4】下列刻画狄仁杰形象时运用的手法是:
“众咸移对,仁杰坚坐读书”_______________
“立本惊谢曰:……” 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上文反映了狄仁杰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 的品性。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乐运,字承业,南阳清阳人。运少好学,涉猎经史。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为露门学士。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无巨细具奏以闻。
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既至,谓日:“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日:“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日:“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运上疏日:“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先王制礼,安可诬之。”书奏,帝不纳。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运乃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帝大怒,将戮之。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之日:“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乃赐御食以赏之。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兽口。
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州滍阳令。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频历二县,并有声绩。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曰《谏苑》。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焉。
(选自《北史·乐运》,有删改)
(注)①公除: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除下丧服。②舆榇(chèn):载棺以随。
【小题1】(小题1)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B.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C.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D.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亦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专指天子巡行所在之地。
B.崩,指死亡。古代对死亡有专门称呼,天子或皇后死称“崩”,诸侯、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死称“薨”。
C.传,也叫“列传”,,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是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体裁。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方山子传》《大铁椎传》也属于这种文学体裁。
D.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降级叫左迁、迁谪、迁削。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运顾念亲属,以孝闻名。他做雇工来积蓄财物,救助陷入困境中的亲属;他尽心侍奉母亲和寡嫂,事迹被载入《孝义传》。
B.乐运敢于打击权贵,深得皇帝信任。他在担任万年县丞时,抑制、打击豪门大族,以“强直”自号,人所畏惧。
C.乐运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他上疏反对皇帝不按先王礼仪服丧的做法;他带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皇帝的八大过失。
D.乐运夙有大志,但仕途坎坷。他希望做一名从容的谏官,然而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未能如愿,最后只好发愤编纂《谏苑》。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有不便于时者,令无巨细具奏以闻。
(2)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