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第宅

太宗朝,天下新承隋氏丧乱之后,人尚俭素。太子太师魏征,当朝重臣也,所居室宇卑陋。太宗欲为营第,辄谦让不受。洎征寝疾,太宗将营小殿,遂辍其材,为造正堂,五日而就。开元中,此堂犹在,家人不谨,遗火焚之。子孙哭临三日,朝士皆赴吊。高宗时,中书侍郎李义琰宅亦至褊迫。义琰虽居相位,在官清俭,竟终于方丈室之内。高宗闻而嗟叹,遂敕将作造堂以安灵座焉。

则天以后,王侯妃主京城第宅日加崇丽。至天宝中,御史大夫王鉷有罪赐死,县官簿录太平坊宅,数日不能遍。宅内有自雨亭,从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又有宝钿井栏,不知其价。他物称是。安禄山初承宠遇,敕营甲第,瓌材之美,为京城第一。太真妃诸姊妹第宅,竞为宏壮。曾不十年,皆相次覆灭。

肃宗时,京都第宅屡经残毁。代宗即位,宰辅及朝士当权者争修第舍,颇为烦弊。议者以为土木之妖。无何,皆易其主矣。中书令郭子仪勋伐盖代,所居宅内诸院往来乘车马,僮客于大门出入,各不相识。词人梁鍠尝赋诗曰:“堂高凭上望,宅广乘车行。”盖此之谓也。郭令曾将出,见修宅者,谓曰:“好筑此墙,勿令不牢。”筑者释锤而对曰:“数十年来,京城达官家墙皆是某筑,只见人自改换,墙皆见在。”郭令闻之,怆然动容。遂入奏其事,因固请老。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子孙哭临三日,朝士皆赴   吊:吊丧。
B.竟终于方丈室之内   方丈:佛寺或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
C.遂敕将作造堂以安灵座焉 将作:职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的官员。
D.无何,皆易其主矣   无何:没有办法。
【小题2】(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遂敕将作造堂安灵座焉 议者为土木之妖
B.太宗欲营第,辄谦让不受 遂辍其材,造正堂
C.高宗闻嗟叹  筑者释锤对曰
D.不十年,皆相次覆灭   郭令将出,见修宅者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从王侯将相京师第宅修建的变化描写中,引出对上层统治者们追求奢靡生活的警诫。
B.作者描写唐王朝建国之初魏征、李义琰这样的大臣居所之卑陋褊迫,提倡为官清俭。
C.文中描述王鉷、安禄山、太真妃诸姊妹的第宅,“曾不十年,皆相次覆灭”,鲜明地表达了再崇丽宏壮的建筑,都将成为废墟的道理。
D.郭子仪跟筑者的一番对话,揭示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宅内有自雨亭,从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又有宝钿井栏,不知其价。他物称是。
(2)数十年来,京城达官家墙皆是某筑,只见人自改换,墙皆见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5-13 09:57: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
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今者久留陈、蔡之意,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学.科.网
孔子乃召子路而问曰:“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去,弗得与之言。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孔丘得据土壤土壤:土地。
B.今之从政者而 殆:懈怠。
C.景行止景行:大路。
D.学者之宗:尊奉。
【小题2】下面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B.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C.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D.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昭王要聘用孔子,陈、蔡两国当权的大夫们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自己不利,就一同派遣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包围起来。
B.陷入困境,孔子颇有感慨,弟子颜回认为,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天下没有人采纳,是很遗憾的事,但没有关系,更能显出君子的本色。
C.楚国令尹子西反对聘任孔子,认为孔子有本事,又有弟子辅佐,如果让他拥有封地,就有可能发展起来,对楚国造成危害。
D.司马迁对孔子心存敬仰,读孔子有关著作,并到了山东拜访孔子旧居,流连不已。指出孔子的学说世代流传,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② 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狂士桑悦

蒋一葵

桑悦,居海虞之沙溪。家贫亡所蓄书,从肆中鬻得,读过辄焚弃之。时以孟轲自况,每书曰:“江南才子桑悦。”

十九举乡试,春闱策有“胸中有长剑,一日几回磨”等语,为吴检讨汝贤所黜。又作《学以至圣人之道论》,有“我去而夫子来”等语,考官缩舌曰:“岂江南桑生耶?狂士!”遂下第。再试春闱得乙榜,年二十六,籍误以二为六,请谢不为官,不许。

调邑博士,大学士丘浚慕悦名,召令观所为文,曰:“某先辈撰。”悦心知之,曰:“明公谓悦不怯秽乎?奈何得若文而令悦观。”浚曰:“然则,生试更为之。”归撰以奏,浚称善。逾年,按察视学者别浚,浚曰:“吾故人桑悦,幸无以属吏视也。”按察既行部抵邑,不见悦,顾问长吏:“悦今安在?岂有恙乎?”长吏素悦,皆曰:“无恙,自负不肯迎耳。”乃使吏往召之,悦曰:“连宵旦雨淫,传舍圯,守妻子亡暇,何候若?”按察久不能待,更两吏促之,悦益怒曰:“若真无耳者!即按察力能屈博士,可屈桑先生乎?为若期三日,先生来;不三日,不来矣。”按察欲遂收悦,缘浚不果。三日,悦诣按察,长揖立,不跪。按察厉声曰:“博士分不当得跪耶!”悦前曰:“汉汲长孺长揖大将军,明公贵岂逾大将军?而长孺固亡贤于悦,奈何以面皮相恐,寥廓天下士哉!悦今去,天下自谓明公不容悦,曷解耳?”因脱帽径出。按察度亡已,乃下留之。

他日当选两博士自随,悦在选。故事,御史出按郡邑,博士侍左右立日,悦请曰:“犬马齿长,不能以筋力为礼,亦不能久任立,愿假借且使得坐。”御史闻悦名,数召问,谓曰:“匡说诗,解人颐。子有诸?”曰:“悦所谈玄妙,何匡鼎敢望?即鼎在,亦解颐。公幸赐清燕,毕顷刻之长。”御史壮之,令坐讲。少休,悦除袜,跣而爬足垢,御史不能禁。

寻复荐之,迁长沙倅,再调柳州,悦实恶州荒落,不欲往,人问之,辄曰:“宗元小生,擅此州名久,吾一旦往,掩夺其上,不安耳。”为柳州岁馀,不堪,思归。会丁外艰,服阕,遂不起。既家居,益任诞,褐衣楚制,往来郡邑间。

(选自《尧山堂外纪》,有删改)

(注)①汉汲长孺长揖大将军:出自《史记》,汲长孺,指汲黯。汲黯长揖大将军卫青,卫青不但不怪罪,反而更加敬重汲黯。②清燕:清闲,闲暇。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书(刺:讽刺)
B.曰:“某先辈撰。”(绐:哄骗)
C.长吏素悦(衔:怀恨)
D.博士侍左右立日(竟:整,从头到尾)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闱,指明清时期春季在京城举行的会试,应考者为各省举人。
B.博士,古代职官名,秦汉时掌管典籍。文中指最高级别的学位。
C.长揖,旧时拱手高举继而落下的一种礼节,大多用于平辈之间。
D.服阕,古代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官员守丧期满后可继续做官。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连宵旦雨淫,传舍圯,守妻子亡暇,何候若?
(2)宗元小生,擅此州名久,吾一旦往,掩夺其上,不安耳。
【小题4】第四段中,桑悦的“狂”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观鸭说

[明]吴廷翰

家僮取鸭卵伏之,得雏鸭数拾枚。始育,则饲之盆中,少之水,其声戛戛然,其毛羽滈滈然,予甚爱,戏之。不数日,僮以告曰:“雏鸭有毙者矣。”既而听其声,啾啾然哀鸣;视其毛羽,疏疏然以散落,予僮不善畜也。僮曰:“是非不善畜也,畜不以水也。

次日,予适憩亭中,时雨初歇,池水方强,顾而乐之,凭栏而语曰:“曷不以畜鸭雏?”僮趋而去,不移时筐而至,稍出之水涯,皇皇然惊愕不已,其目睢睢然睨,其足逡逡然前而却。竿之,遂群奔水中,或扬足而驰,或拍翅而飞,不定者良久。既乃水,或仰而饮,或俯而啄,三五而阵,各适其所。则又或沉或浮,或没或出,盘旋戏跃于萍藻 间。既休而理羽,交口扇翅,或曳而行,或拳而立,或屈而睡,逍遥徜徉,容与如也。既晡,僮将筐而归,则相与复嬉于渚,或逐于堤,或蔽于丛,不可得,遂纵之。

明日至,亦如之。其声嗈嗈然以和,其毛羽濯濯然以光泽。其去畜池之前仅三日,充长已倍三之一矣。

余乃叹曰:大哉造物之育万物乎!大而龙蛇之于渊泽,虎豹之于山林,细而蠛曚之于瓮、于坎、于蹄涔①,各遂其性而已。鸭之不育于陆而育于水,亦一理也。夫反其性,造化不能育物,圣人岂能以育民乎?君子为政,当斯民沦丧之后,烦之以法令,胁之于刑罚,诱之以智巧,荡之以淫华,本性日耗,生理日促,相与骈死而不知。一旦欲其改途易辙,驱之以道德,荡之以礼义,纳之以忠信,之以淳朴,靡不相顾骇愕,不信不安。及其久也,教成而化行,行安而俗美,追视昔日之所为与今日之所趋,安危利害相去十百而千万,则虽械之使为恶,日挞之而欲其行诈,亦不可得矣。

然则民初生,鸭之育于盆者也。贪于习而不悟,毙于陆者也。视其毙而不知所以救,僮之让者也。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蕃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注)①蹄涔:蹄窝里的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予僮不善畜也  让:指使
B.既乃水,或仰而饮 狎:嬉戏
C.长已倍三之一矣 充:扩充
D.纳之以忠信,之以淳朴  囿:约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少之水,其声戛戛然 余四人拥火以入
B.遂群奔水中     于其身也,耻师焉
C.夫反其性,造化不能育物 不效则治臣之罪,告先帝之灵
D.然则民初生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蕃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B.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蕃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C.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蕃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D.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蕃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小题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为作者观鸭所悟出的道理的一组是(   )
①各遂其性而已
②夫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能以育民乎
③烦之以法令,胁之于刑罚
④相与骈死而不知
⑤纳之以忠信,囿之以淳朴,靡不相顾骇愕,不信不安
⑥然则民之初生,鸭之育于盆者也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⑤⑥D.②④⑤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帝开篇写作者得到几只鸭雏,其叫声和羽毛让作者感觉到小生命的可爱,但不久就有个别鸭雏死亡,为下文写怎么养好鸭做铺垫。
B.时雨初歇,鸭雏就直奔水中,并作出各种动作,扬足划水,拍翅而飞,沉没浮出,表现出喜水的天性,与前文萎靡的情况形成了对比。
C.鸭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不仅羽毛的颜色发生了变化,就是体重身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说明要使万物很好地生长,就要顺应它们各自的天性。
D.本文标题为“说”,表明这篇文章为议论文体。作者先叙后议,叙议结合,以小见大,从观看鸭雏的成长中悟出了治国的大道理。
【小题6】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不善畜也,畜不以水也。
(2)则虽械之使为恶,日挞之而欲其行诈,亦不可得矣。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萧何曰:“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示威。”其言鄙矣,而亦未尝非人情也。游士之屦,集于公卿之门,非必其能贵之也;蔬果之馈,集于千金之室,非必其能富之也。释、老之宫,饰金碧而奏笙钟,媚者匍伏以请命,非必服膺于其教也,庄丽动之耳。愚愚民以其荣观,心折魂戢而荧其异志,抑何为而不然哉!特古帝王用之之怀异耳。

②古之帝王,昭德威以柔天下,亦既灼见民情之所自戢,而纳之于信顺已奏九成于圜丘,因以使之知天;崇宗庙于七世,因以使之知孝;建两观以县法,因以使之知治;营灵台以候气,因以使之知时;立两阶于九级,因以使之知让。即其歆动之心,迪之于至德之域,视之有以燿其目,听之有以盈其耳,登之、降之、进之、退之、有以诒其安。然后人知大美之集,集于仁义礼乐之中,退而有以自惬。非权以诱天下也;至德之荣观,本有如是之洋溢也。贤者得其精意,愚不肖者矜其声容,壮丽之威至矣哉!而特不如何者徒以宫室相夸而已。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释:①荣盛的景象。②戢:收敛。荧:迷亂,迷惑。③忠信而顺从。④圜丘: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场所。九成:犹九重,言极高。⑤古代公布法令,皆悬在阙下,使众周知,故称“县法”。⑥灵台:古时帝王观察天文星象的建筑。
【小题1】根据文意,第①段中加点词“壮丽”在文中指的是    
【小题2】下列对“特古帝王用之之怀异耳”一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特别是古代帝王使用它的胸怀不同罢了
B.不同的是古代帝王使用它觉得奇异罢了
C.但是古代帝王在使用它时心态不同罢了
D.只是古代帝王在使用它时用意不同罢了
【小题3】第①段中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小题4】第②段中,作者对“壮丽之威”看法与萧何“徒以宫室相夸”不同,其不同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5】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