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杨少尹序①
韩愈
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时公卿设供张,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旁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然吾闻杨侯之去,丞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
注:①杨少尹,山西人。他辞官返乡时,韩愈写此文赠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
B.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
C.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
D.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时公卿设供张 供张:亦作“供帐”,指帷帐、饮食等 |
B.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 张大:广泛宣扬 |
C.白以为其都少尹 白:禀告,报告 |
D.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 属:委托,交付 |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道:出行前在道旁祭祀路神,并饮宴饯行。 |
B.国子:国子监,是古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
C.忝:谦辞,愧,有愧于。如“忝列门墙”,表示自己愧在师门。 |
D.冠:古人十八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人,因体犹未壮,又称“弱冠”。 |
【小题4】下列句子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其在斯人欤?
A.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
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C.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
D.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汉代二疏年老辞位的典故,作者突出了两点:一是年老及时告退,二是其行动得到人们称道。处处为后文对照设伏。 |
B.第二段从杨少尹与二疏相同的角度,肯定他年满七十主动求归。同时批评了“今人比不上古人”这个当时颇为流行的观点。 |
C.第三段中丞相和京师的诗友“为歌诗以劝之”“和之”的举动,表明他们了解杨君的志趣和此行的意义,是杨君真正的知音。 |
D.第四段写杨君不被“以官为家”的思想所束缚,赞扬了他的清风高节,“贤于世之贪爵慕禄者远矣”,意在张扬其事,以振古风。 |
【小题6】把以上两篇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2)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