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清楚,明白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的风尚
C.位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卑:卑鄙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惑:糊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尝跂望矣  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无惑也难矣 有宁越、徐尚、杜赫属为之谋
C.可怪也欤!  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小题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B.《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7 05:48: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木直中绳,以为轮。(使……弯曲)
B.故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接近,放到……上)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千里。(达到)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统一)
【小题2】找出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实现超越。
B.第一段用“輮木为轮”来推导出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结论。
C.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D.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诸子散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敌残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

注①颡(sǎng)额头。②伪:通“为”,人为努力。③文理:礼法。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B.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C.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D.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无分于东西:确实
B.犹水之下也:趋向
C.敌残生而忠信亡焉:盗贼
D.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动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告子认为人性如水流,流向何处在于缺口,故人性无善与不善之分。
B.孟子与告子都借水流来阐述人性,阐述通俗易懂,但观点却相反。
C.孟子和荀子在人性善恶的问题上,都将外部因素放在第一位。
D.孟子和荀子对待性的善恶上观点不同,但都重视弘扬人性之善。
【小题4】对于“人为什么会行恶”,孟子与荀子各有何见解?请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