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归 雁

钱 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注) ①钱起:唐朝吴兴(今属浙江)人,入仕后,一直在长安和京畿做官。此诗作于   任中。②潇湘:此处指湘江。③二十五弦:指瑟,传说湘江女神善鼓瑟。

(1)联系诗句简答:诗人看见归雁产生了哪些想象和联想?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1-11-20 09:08: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洲。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飞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李翱《杨烈妇传》)
(注)(1)发布命令    (2)爨:cuàn 烧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
B.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
C.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
D.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
【小题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之“左”意指左丘明,春秋时期楚国史官,传说为姜子牙的后裔。
B.《左传》是我国第一本编年体史书,上承《春秋》下启《史记》,与同体例的《国语》成书时间相当,思想倾向基本一致。
C.《左传》之“传”为“解释”“阐发”之意,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 三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同属儒家经典“十三经”。
D.纪传体是由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二十四史绝大多数都属这一类。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坟墓存 朝济而夕设版B.府库皆财也  吾还也
C.重赏令死士  其无礼于晋D.之千钱 失其所,不知
【小题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的一组是 (   )
①力不足,死焉,职也 ②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③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⑤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⑥贼失势,遂相与散走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①④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希烈的叛军要攻占项城县时,县令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服他应忠于职责,为国家利益而坚守。
B.杨氏对召来的吏人百姓讲话,激励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不做叛军之人。
C.李侃带领召集的几百人备战,杨氏亲自为他们做饭送饭,并让李侃向叛军讲话,表示准备战死决不投降。
D.李侃受伤回家,杨氏责备了他,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叛军在主帅被射死后撤退,项城得以保全。
【小题6】将下面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随从梁武帝。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恒思立效。除朝请。
普通七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除庆之假节、总知军事。魏豫州刺史李宪遗其子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拔之,宪力屈速降,庆之入据其城。
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韦放曰:“贼锋必是轻锐,战捷不足为功;如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击。”庆之日:“魏人远来,皆已疲倦,须挫其气,必无不败之理。”于是与麾下五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庆之还共诸将连营西进,据涡阳城,与魏相持,自春至下冬,各数十百战。师老气表,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仲宗壮其计,乃从之。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陷其四垒。九城兵甲犹盛,乃陈其俘截,鼓噪攻之,遂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诏以涡阳之地置西徐州。众军乘胜前顿城父。武帝嘉焉,手诏慰勉之。
中大通二年,除南北司二州刺史,加都督。庆之至镇,遂围县瓠,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罢义阳镇兵,停水陆转运,江湘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又表省南司州,复安陆郡,置上明郡。
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攻下楚州,执刺史协和。景仍进军淮上,庆之破之。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振给,多所全济。州人李异等八百人表求树碑颂德,诏许焉,五年卒,谥曰武。
(节选自《南史·陈庆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
B.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
C.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
D.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日/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授予官职,类似表示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的词语还有拜、擢、迁等。
B.刺史,又称刺使,职官。汉武帝始置,“刺”有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
C.麾,指将帅用以指挥的旗帜,“麾下”意为将帅的旗帜之下,后引申为部下,或对将帅的敬称。
D.仓廪,指贮藏米谷的仓库,如《史记》中就有记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陈庆之深谙用兵之道,北魏来犯,韦放认为不宜出战,陈庆之则认为北魏军远道而来早已疲惫不堪,这正是挫伤他们锐气的好时机。
B.陈庆之擅长心理战术,他把被杀的北魏军俘虏的左耳陈列在阵前,并鸣鼓呐喊,敌军溃败。
C.陈庆之体恤百姓,他担任南北司二州刺史时,解散镇守义阳的士兵,停止水陆运输,使江湘地区各州郡得以休养生息。
D.因为陈庆之善于用兵,屡打胜仗,所以豫州百姓上表要求为陈庆之树碑来称颂其功德,朝廷下令同意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
②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振给,多所全济。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

②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迳,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③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④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小题1】第①段以明珠弹雀为喻,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举公仪休、秦惠王伐蜀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列举正反两例,观点鲜明,很有说服力。B.通过对比,证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列举公仪休,证明“为臣贪必亡其身”。D.举秦惠王伐蜀一例,证明“主贪丧国”。
【小题3】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与鸟、鱼无异,含有自我警示的意味。B.太宗认为人贪财和鸟贪高、鱼贪深一样。
C.唐太宗对人陷身于祸患的结局扼腕叹息。D.人皆因贪冒财利而使自身陷于灾祸之中。
【小题4】纵观全文,概括“贪鄙”的恶果。(用自己的话作答)
【小题5】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宋高祖武皇帝讳裕,字德舆,小字寄奴,彭城县人,汉楚元王交之二十—世孙也。晋氏东迁,刘氏移居晋陵丹徒之京口里。帝以晋哀帝兴宁元年,岁在癸亥三月壬寅夜生。及长,熊杰有大度,风骨奇伟。
初为冠军孙无终司马。晋隆安三年十一月,妖贼孙恩作乱于会稽,朝廷遣卫将军谢琰、前将军刘牢之东讨。牢之请帝参府军事,命与数十人觇贼。遇贼数千,帝便与战,所将人多死,而帝奋长刀,所杀伤甚。牢之子敬宣疑帝为贼所困,乃轻骑寻之;既而众骑并至, 遂平山阴,恩遁入海。
自晋中兴以来,朝纲弛紊,权门兼并,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桓玄颇欲釐改,竟不能行。帝既作辅,大示轨则,豪强肃然,远近禁止。至是,会稽余姚虞亮复藏匿亡命千余人。帝诛亮,免会稽内史司马休之。
元熙元年正月,晋帝诏征帝入辅,又申前令,进公爵为王。二年正月,帝表让殊礼。甲寅,晋帝禅位于宋。有司草诏既成,请书之,天子即便操笔,谓左右曰 : “桓玄之时,天命已改,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 本所甘心。”
五月,上疾甚,召太子,诫之曰:“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非如兄韶有难御之气也。徐羡之、傅亮当无异图。谢晦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小却,可以会稽、江州处之。”又为手诏曰:“后世若有幼主,朝事一委宰相,母后不烦临朝。”癸亥,上崩于西殿,时年六十。群臣上谥曰武皇帝,庙号高祖。
微时躬耕于丹徒,及受命,耨耜之具颇有存者,皆命藏之,以留于后。及文帝幸旧宫,见而问焉,左右以实对,文帝色惭。有近侍进曰:“大舜躬耕历山,伯禹亲事土木,陛下不睹列圣之遗物,何以知稼穑之艰难,何以知先帝之至德乎。”及孝武大明中,侍中袁凯盛称上俭素之德,孝武不答,独曰:“田舍公得此,已为过矣。”故能光有天下,克成大业,盛矣哉。
(节选自《南史·宋高祖本纪》)
【小题1】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司草诏既成/请书之天子/即便操笔/谓左右曰/桓玄之时/天命已改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
B.有司草诏既成/请书之/天子即便操笔/谓左右曰/桓玄之时/天命已改/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
C.有司草诏既成/请书之/天子即便操笔/谓左右曰/桓玄之时/天命已改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
D.有司草诏既成/请书之天子/即便操笔/谓左右曰/桓玄之时/天命已改/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亥,是干支纪年,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如《兰亭集序》:“永和九年,虽在癸丑。”’干支,包括十天干、十二地支。
B.征,古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由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C.庙号,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开国君主-般“祖”,继嗣君主一般为“宗”。
D.稼穑,种植和收割,泛指农业劳动。如《诗经·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裕骁勇善战。刘劳之让他和数十个人侦探敌情,他们却遇到了数千敌人。所带领的人大多战死,而刘裕奋力拼杀,杀伤很多敌人。
B.刘裕吏治严明。在他辅政之时,大力昭示法令制度,豪强得到整治,犯罪者得到惩处。
C.刘裕深谋远虑。病重之时,他召见了太子并对后事作了安排,其中提到如果后世出现幼主,朝事委托给宰相,母后可临朝辅佐。
D.刘裕志向远大。他不甘心只做田舍公,而是心怀天下,最终取得了成功,建立了南朝宋。辛弃疾曾赞美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小题4】把文章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牢之子敬宣疑帝为贼所困,乃轻骑寻之;既而众骑并至, 遂平山阴,恩遁入海。
(2)微时躬耕于丹徒,及受命,耨耜之具颇有存者,皆命藏之,以留于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宫怨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注】①杜荀鹤:字彦之,四十六岁时中进士,最后任梁太祖的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其部分诗篇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有识之士得不到真正重用的现状。②婵娟:形容姿容、形态美好。③若为容:如何去装饰自己。④越溪女:指西施浣纱时的女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前两句时发端。写出宫女之孤苦寂寞,“误”字慨叹“今日在长门,从来不如丑”。第二句用欲妆又罢的举动细腻地展示怨情,平淡之中自有自然、深婉的情致。
B.颔联是动作描写,用流水对进一步写出了宫女欲妆又罢的动作。“若为容”实际上是说打扮没有用,其言外之意,起决定作用的是别的方面,例如勾心斗角、献媚邀宠等。
C.颈联从镜前宫女转到室外春景:春风骀荡,丽日高照,花影层叠。临镜宫女无意中又发现了自然界的春天,心情也随之“晴朗”起来。
D.尾联由眼前联想到入宫前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以过去对比当下,以往日换了反衬出此时愁苦,使含而不露的怨情具有更为悠远的神韵。
E. 从诗的意境来看,本诗不仅代宫女寄怨写恨,也是诗人的自况。“承恩不在貌”就隐喻人臣之得宠主要不是凭仗才学,表现当时黑暗政治对人才的戕杀。
【小题2】《苕溪渔隐丛话》说:故谚云,杜(荀鹤)诗三百首,惟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也。请结合全诗赏析此联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