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阙题①
(唐)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阙:同“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②每:每当。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诗句句写景,画意诗情,佳句盈篇,描写了深山中一座别墅及其幽美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别墅及其主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B.诗歌第一句就写进入深山的情景,但诗人有意隐去了长途跋涉的艰辛,只是用“白云近”三个字表现了别墅所处地势的高峻。
C.第二句写一路的春色与溪水共其悠长,是因为诗人沿着青溪一路走,难以到达尽头,似乎感觉春天也好像悠长起来。
D.前六句描写诗人从登山到进门的一路经历,通过几件景物摄进镜头,详细叙述访友经过,写出了一片幽深静谧的景象。
E. 结尾两句主写环境的安谧,气候的舒适,诗到这里,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思索余地,更增加了诗的韵味。
【小题2】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请以第二联为例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5-15 01:18: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同崔邠登鹳雀楼
李益
①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恨犹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是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注①李益,唐代凉州人。凉州陷于吐蕃前,举家迁居洛阳。后辗转入渭北、朔方、幽州节度使等幕府从戎,此诗作于这一时期。
【小题1】对首联和颔联内容或手法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
A.现实 历史
B.景色 情感
C.空间 时间
D.比拟 联想
【小题2】颈联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加以赏析。
【小题3】结合作者身世,评析其“自伤”的情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描绘了灞原上撩人秋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萧森画面。
B.第三句不禁让人想起“落叶归根”这个成语,作者这时看到他乡落叶顿有自己羁留外地、盼回故乡之感。
C.第四句中“寒”字写出了深秋已至,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一灯如豆,无法取暖,贫寒交迫的生活让作者难以维系。
D.尾联诗人大发感慨,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间接写出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E. 这首诗写景,不假浮词雕饰;写情,不作无病呻吟。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2】这首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多方面赏析其精妙之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陈琳,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
建安七子
之一。
【小题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描绘了一幅送别图景,“江城”指送别之地,“新秋”点明了送别时间,“烟波”给送行抹上了凄迷色彩。
B.第一句中的“阻”字用得好,既指烟波浩渺,无法看到远去的船只,也指行舟为烟波所阻,含义丰富,给人想象空间。
C.颔联中的“闻道”“更言”表明了当时形势紧急,战斗已十分激烈,朝廷已派大军去征讨北虏,又在南河会集了诸路将领。
D.颈联实写了孔巢父到达塞外的景象,用“乡人绝”和“战马多”对比,点出了孔巢父到边防后无同乡伙伴的境况。
E. 尾联用典,借陈琳擅长写奏记表现孔巢父才华,相信他会建功立业,一反上文低沉哀怨基调,表现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小题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早发昌平岛
①
沈佺期
解缆春风后,鸣榔
②
晓涨前。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
积气冲长岛,浮光溢大川。不能怀魏阙
③
,心赏独泠然。
【注】①这首诗作于诗人自广西境内取道海上赴贬地途中。②鸣榔:敲响船帮,代指开船。③魏阙:出自《庄子》,原指宫门上巍然高出的观楼,后代称朝廷。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点出题目中“早发”二字,并暗示时值春天。在春风吹拂的早晨,诗人乘船出海,“春风”二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轻快。
B.颔联“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描写了行程中所见明丽景象,对于赴贬地途中的诗人来说,能够欣赏到如此美景是非常幸运的。
C.颈联中的“冲”“溢”二字刻画出了海面上波光粼粼、水天相接的壮阔景象,这两个字富有表现力,表现了诗人在炼字方面的匠心。
D.这是一首贬谪诗,描绘了早发昌平岛旅途中的壮丽景色,语言生动,诗人虽然遭贬,但并没有放在心上,依然兴致勃勃地欣赏美景。
E. 诗歌叙事、描写、抒情自然结合,采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情感表达极为充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矛盾的内心。
【小题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小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阅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事件,为全诗奠定了豪壮凄凉的感情基调。
B.诗人很懂得色彩的运用和细节的描写,“浅草”“红旗”“白马”,写出环境色彩的艳丽,“分围”“向日”“迎风”,写出场面的宏大,烘托了晨猎的氛围。
C.颔联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是指对“分围浅草”的具体展开,同时又为颈联详写狩猎者的形象做了铺垫。
D.“万人齐指”,既描写了狩猎场面之大,又交代了观猎的人之多,还从侧面衬托了狩猎者技艺的高超。
E. 纵观全诗,描写手法多样,既有场面的渲染也有人物刻画,有正面的描写也有侧面的烘托,有动态也有静态,表现了诗人圆熟高超的描写技巧。
【小题2】诗歌塑造了一位英雄射手的形象,请结合有关诗句分析这一形象的特点。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
中国古代文学
隋唐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