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古诗歌阅读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唐代洛阳为东都。杜审言曾任洛阳丞,后任膳部员外郎及著作佐郎时亦多在洛阳供职,其家在洛阳西巩县。本诗大约作于长安二年或三年的春天,当时杜审言随驾在长安。
【小题1】清人吴乔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请结合颔联中“徒”“漫”二字对此作简要赏析。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3-02 12:07: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贞观初,太宗谓萧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多斜,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矢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 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比来惟觉 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 何烦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治国与养病无异也。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今天下安危,系之于 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 安,可极言无隐。倘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治国之大害也。”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书》云:‘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 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天下,内外 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 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贞观十九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古来帝王,骄矜而取败者,不可胜数。朕恐怀骄 矜,恒自押折,日旰而食,坐以待晨。每思臣下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如此,庶几于时康道泰尔。”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政体第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惟觉阿旨顺情 比:近来
B.病人觉愈,弥须护 将:护理
C.既不见,所以至于灭亡  过:错误
D.皆为居安忘危,处忘乱  治:治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今天下安危,系于朕 ②臣壮也,犹不如人
B.①皆蔽其耳目     ②窃大王不取也
C.①莫天下无事     ②勇气闻于诸侯
D.①有道则人推为主 ②拔剑撞破之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贞观,是唐太宗时期的年号。年号发起于中国古代新君即位时为了区别上一任君主,新 君重新计算在位年数之制。从秦始皇时开始使用,在年数之前加上有纪念意义的名号,是 为中国古代年号之始。
B.擢,本义是抽引,拉拔。在古代,擢还可以表示选拔、提升官职的意思。升、拔、迁、 拜、放、徙,也都有提升官职的含义。
C.侍臣是指侍奉帝王的廷臣。作为皇帝侍卫官代称,还有中郎、郎中、侍郎、提辖、判官 等。
D.《书》,即为《尚书》。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 害政教得失焉
B.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 害政教得失焉
C.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 害政教得失焉
D.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 害政教得失焉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以自以为得“良弓”实际都不是“良材”设喻,由此领悟到自己虽然取得了天下,却并 不全都明白天下事务。
B.太宗对机要部门逢迎苟且的现状很不满,要求臣下大胆指出朝廷政令中的疏漏,但不 能在私下里妄议朝政。
C.太宗认为治理国家务必小心谨慎,尤其天下刚刚安定如大病初愈,一不小心必然败 亡。 故而即使有条件休养他也不去享受。
D.太宗总结历代兴替教训,深知君主闭塞视听则必将因无道而遭百姓抛弃,他居安思危的做法得到了魏征的肯定。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
(2)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齐太祖高皇帝讳道成,字绍伯,姓萧氏。姿表英异,龙颡钟声,长七尺五寸。十七年,宋大将军彭城王义康被黜,徙豫章,皇领兵防 守,帝舍业南行。  后袭爵晋兴县五等男。为建康令,有能名。少府萧惠开雅 有知人鉴,谓人曰:“昔魏武为洛阳北部时,人服其英,今看 萧建康,但当过之耳。”江州刺史桂阳王休范举兵于寻阳,朝廷惶骇,帝与楮彦回等集中书省计议,莫有言者。帝曰昔上流谋逆因淹缓以败休范必远惩前失轻兵急下乘我无备请顿新亭以当其锋因索笔下议余并注同中书人孙千龄与休范有密契,独曰: “宜依旧遣军据梁山。”帝正色曰: “贼今已近,梁山岂可得至!新亭既是兵冲,所欲以死报国耳。” 乃单车白服出新亭,筑新亭城垒未毕,帝解衣高卧, 以安众心。未时,张敬儿斩休范首,其别率杜黑蠡急攻东垒,帝挺身上马,与黑蠡拒战,自达明旦,矢石不息。将士积日不得寝食,军中马夜惊,城内乱走,帝厉声呵止之。贼帅丁文豪设伏,王道隆、刘勉并战没。初,勉高尚其意,托造园宅,名为“东山”,颇忽时务。帝谓曰:“将军以顾命之重,此是艰难之日,而深尚从容,废省羽翼。一朝事至,悔可追乎!”勉不纳,竟败。建元元年夏四月甲午,皇帝即位。四年春二月乙未,上不豫。壬戌,皇帝崩于临光殿。群臣上谥曰高皇帝,庙号太祖。上少有大量,喜怒不形于色,深沈静默,常有四海之心。博学,善属文,工草隶书,弈棋第二品。虽经纶夷险,不废素业。及即位后,身不御精细之物,主衣中有玉介导,以长侈奢之源,命打破之。凡异物皆令随例毁弃。每曰:“使我临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同价。”欲以身率下,移风易俗。其弘厚如此。

(节选自《南史·齐本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曰/昔上流谋逆/皆因淹缓以败/休范必远惩前失轻兵/急下乘我无备/请顿新亭以当其锋/因索笔下议/余并注同/
B.帝曰/昔上流谋逆/皆因淹缓/以败休范/必远惩前失轻兵/急下乘我无备/请顿新亭以当其锋/因索笔下议/余并注同/
C.帝曰/昔上流谋逆/皆因淹缓以败/休范必远惩前失/轻兵急下/乘我无备/请顿新亭以当其锋/因索笔下议/余并注同/
D.帝曰/昔上流谋逆/皆因淹缓/以败休范/必远惩前失/轻兵急下/乘我无备/请顿新亭以当其锋/因索笔下议/余并注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对去世的父亲的称呼。《项脊轩志》中“先妣抚之甚厚”的“先妣”是指归有光已故的母亲。
B.萧建康,这是用萧道成任官地的地名称呼他。类似的如柳宗元被称为柳柳州,柳永被称为柳屯田。
C.晡,晡时,指下午的3时至5时,这一时段以地支命名则称为申时,为中国古代十二时辰之一。
D.建元,汉武帝创设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之后也曾被其他朝代的皇帝如南齐萧道成使用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道成为官贤能,颇有名声。他担任建康令时,善于识人的萧惠开认为其才能值追魏武帝曹操
B.萧道成临危不乱,处事沉稳。面对刘休范举兵进犯,他能冷静观察形势,准确判断,赢得了战机。
C.萧道成身先士卒,英勇战斗。他挺身上马前往东面城垒,率兵大战杜黑蠡,厮杀激烈,直到天明
D.萧道成满腹才华,勤俭节约。他善于文章、书法,为杜绝奢靡,甚至下令打破公主衣中的玉介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单车白服至新亭,筑新亭城垒未毕,帝解衣高卧,以安众心。
(2)将士积日不得寝食,军中马夜惊,城内乱走,帝厉声呵止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韦应物①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芷②侣,扁舟不系与心同。③
【注】①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诗人离开长安到滁州担任刺史,途中来船从洛水到巩县入黄
河。②游宦侣:在外做官的朋友。③《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却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若不系舟,虚而遨游者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从诗歌的题目可知,诗人乘船途中看到洛水流入黄河,河洛汇流之景让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即景抒怀之作,寄给他从前一起共事的官员朋友。
B.首联由广处入景写河洛河畔秀美的风光。青山夹着绿水一路向东,东南山势越发陡峭逼仄,与黄河相通,视野随舟行逐渐开阔,水面也更宽广。
C.随着诗人视觉的不断变化,模糊的“寒树”和忽明忽暗的“夕阳”在“乱流”和“远天”的映衬下,也动了起来,化静为动。
D.安史之乱已过去二十年,伊洛河畔孤村依旧萧条,朔风一雁,恰似诗人只身东下赴任,知时而奋飞。诗人由历史沉思转入欣赏黄河之景。
E. 韦应物的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中也有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的地方。本诗中虽有济世之情,却只能无奈对宦场旧友抒发。
【小题2】本诗蕴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