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的“韦使君”指韦应物。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 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小题2】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8-26 09:55: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①
沈佺期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②风光何所似,崇山瘅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注】①本诗是沈佺期和杜审言之诗。两人都于公元705年被洗放岭南。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顧州(今广西崇左县)。②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A.首联通过描写大庾岭的情景,切合题目“过岭” 二字。诗人离开京城长安,长途跋涉,才来到大庾岭上,顿感天长地阔,宇宙无穷使诗人不免产生“去国离家”将为“异域之人”的感叹。
B.诗中有多处景色的描写,以自然澹远之景表现游子浓郁的深情。其中“白云”写出了诗人对自身处境似“浮云”般漂泊不定的感慨:“群雁”则写出了自身的孤独以及对友人的思念。
C.《围炉诗话》亦评说道此诗:“诗乃心声,……言心之词,岂能尽出于高华典重哉!”沈佺期的七律,素来被认为高华典重,但此诗却不同于那些应制之作,它体现出了“朴厚”的初唐风气。
D.颈联“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上句通过描写南海风高浪急,写出了作者自身处境的凄凉;下句“北望”似与朋友谈心,表达作者对杜审言的深刻的思念,也抒发了自身不堪回首的孤寂之情。
E. 尾联“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回应首联,是写京都长安与岭南流放地之间山重水复相距万里,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君王的不满。
【小题2】诗歌颔联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诗人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夕
(唐)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小题1】下列是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不是东风送我还,而是我送春归去。
B.颔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C.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园,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D.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E.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这两句是设问,意思是说,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够回去。是我自己不回去呀!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馛,陆俟长子也。俟数有战功,位上党太守、关内侯。俟少聪慧。明元践祚,袭爵关内侯。太武征赫连昌,诏俟督诸军镇以备蠕蠕。与西平公安颉攻克武牢,赐爵建鄴,拜冀州刺史。时考州郡,唯俟与河内太守丘陈为天下第一。转武牢镇大将。迁怀荒镇大将。
馛多智,有父风。文成见而悦之,谓朝臣曰:“吾常叹其父智过其躯,是复逾于父矣!”少为内都下大夫。奉上接下,行止取与,每能逆晓人意。与其从事者无不爱之。
兴安初,赐爵聊城侯。出为相州刺史,长广公。为政清平,抑强扶弱。州中有德宿老名望素重者,以友礼待之。询之政事,责以方略,如此者十人,号曰“十善”。又简取诸县强门百余人以为假子诱接殷勤赐以衣服令各归家为耳目于是发奸擿伏事无不验百姓以为神明,无敢劫盗者。在州七年,家至贫约。征为散骑常侍,人乞留馛者千余人。显祖不许,谓群臣曰:“馛之善政,虽古人何以加之。”赐绢五百匹,奴婢十口。馛之代还也,吏人大敛布帛以遗之,馛皆不受,人亦不取,于是以此物起佛寺焉,因名长广公寺。后袭父爵,改封建安王。
时宋司州刺史常珍奇以悬瓠内附,新人犹怀去就。馛衔旨抚慰,诸有陷军为奴婢者,馛皆免之。百姓欣悦,人情乃定。蠕蠕犯塞,车驾亲讨,诏馛为选部尚书,录留台事,督兵运粮,一委处分。
显祖将禅位于京兆王子推,任城王云、陇西王源贺并固谏。馛抗言曰:“皇太子圣德承基,四海瞻望,不可横议,干国之纪。臣请刎颈殿庭,有死无贰。”久之,帝意乃解。诏曰:“馛,直臣也,其能保吾子乎?”遂以馛为太保,与太尉源贺持节奉皇帝玺绂,传位于孝文。延兴四年薨,赠以本官,谥曰贞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简取诸县强门/百馀人以为假子/诱接殷勤/赐以衣服/令各归家为耳目/于外于是发奸/擿伏事无不验
B.又简取诸县强门百馀人以为假子/诱接殷勤/赐以衣服/令各归家/为耳目于外/于是发奸擿伏/事无不验
C.又简取诸县强门/百馀人以为假子诱接/股勤赐以衣服/令各归家/为耳目于外/于是发奸擿伏/事无不验
D.又简取诸县强门百馀人/以为假子诱接/殷勤赐以衣服/令各归家为耳目/于外于是发奸擿伏/事无不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周代爵位按照由高到低分别是公、侯、伯、子、男五等。《鸿门宴》中"公为我献之想中的“公”与此意思相同。
B.假,指代理、暂代官职。与此同义的词还有“权、署、摄、守”等。《苏武传》中,常惠担任的“假吏”即为此意。正式任命,实授官职可称为“真拜、真除”。“)
C.禅位,即“禅让”,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让”可分“内禅”与“外禅”,“内禅”指将帝位让给家族里的人,“外禅”指天子禅位于外姓。
D.太保,古代三公之一,位次于太师和太傅,西周始置,为监护与辅弼国君的官员,在朝廷中,官位高,但一般无实际权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馛历任多职,治理有方。为政清平,用朋友之礼对待有德行、有名望的州人,用收养子的方式对待诸县豪门中人,使治理的地方政治清明。
B.陆馛为官有声望,得到皇帝和百姓的一致认可。治州七年,家境贫寒,被征召散骑常侍时,百姓请求留下,皇帝没有同意,高度赞扬了他并给予赏赐。
C.陆馛清正廉洁,坚持操守。朝廷调任陆馛时,当地官吏和百姓收集布帛送给他,他都没有接受,百姓也没有取回,后来用这些物品修建了一座佛寺。
D.陆馛体恤民情,善于抚慰。司州刺史常珍奇率众归附时,刚刚归顺的百姓有的离开,有的留下,陆酸奉旨安抚,把投降的军人和沦为奴婢的都赦免了,于是民情安定。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为内都下大夫,奉上接下,行止取与,每能逆晓人意,与其从事者无不爱之。
(2)皇太子圣德承基,四海属望,不可横议,干国之纪。臣请刎颈殿庭,有死无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