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曰:“汉、晋以来,诸王皆为树置失宜,不预立定分,以至于灭亡。人主熟知其然,但溺于私爱,故前车既覆而后车不改辙也。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昔魏武帝宠树陈思,及文帝即位,防守禁闭,有同狱囚,以先帝加恩太多,故嗣王从而畏之也。此则武帝之宠陈思,适所以苦之也。且帝子何患不富贵,身食大国,封户不少,好衣美食之外,更何所须?而每年别加优赐,曾无纪极。俚语曰:‘贫不学俭,富不学奢。’言自然也。今陛下以大圣创业,岂惟处置见在子弟而已,当须制长久之法,使万代遵行。”疏奏,太宗甚嘉之,赐物百段。
贞观十三年,谏议大夫褚遂良以每日特给魏王泰府料物,有逾于皇太子,上疏谏曰:“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谓之储君,道亚霄极,甚为崇重,用物不计,泉货财帛,与王者共之。庶子体卑,不得为例,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而先王必本于人情,然后制法,知有国家,必有嫡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须尊崇。如不能明立定分,遂使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徒承机而动,私恩害公,惑志乱国。伏惟陛下功超万古,道冠百王,发施号令,为世作法。一日万机,或未尽美,臣职谏诤,无容静默。伏见储君料物,翻少魏王,朝野见闻,不以为是。《传》曰:‘臣闻爱子教以义方。’忠、孝、恭、俭,义方之谓。昔汉窦太后及景帝并不识义方之理,遂骄恣梁孝王,封四十余城,苑方三百里,大营宫室,复道弥望,积财镪巨万计,出警入跸,小不得意,发病而死。宣帝亦骄恣淮阳王,几至于败,赖其辅以退让之臣,仅乃获免。且魏王既新出閤,伏愿恒存礼训,妙择师傅,示其成败。既敦之以节俭,又劝之以文学。惟忠惟孝,因而奖之道德齐礼,乃为良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太宗深纳其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
B.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
C.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
D.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御史,设于秦时,职在御史大夫之下,行使举劾非法的职能。
B.封户,指的是皇帝给予立功者的殊荣,如千户侯,即享有千户的食邑,粮食与财产。
C.储君,分为王储与皇储两种,但在此指的是皇储,即皇位的继承人。
D.《传》,虽常代指《左传》,但本文指的是《论语》、《孝经》的合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周关于封侯权利分配问题叙述详尽,贯穿古今,向皇帝直陈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太宗的赞赏。
B.谏议大夫认为应厘清“权利”与“等级”,不能使名分都相等,而应该确立好各人的名分区别。
C.谏议大夫以“义”的道理,阐发出对于权利无限膨胀所致后果的感慨,并以此劝勉太宗,赏赐不能过度。
D.马周 与谏议大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对于权利的任用与分配问题,给予了太宗皇帝不同的思考,都相应得到了赞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魏武帝宠树陈思,及文帝即位,防守禁闭,有同狱囚,以先帝加恩太多,故嗣王从而畏之也。
(2)宣帝亦骄恣淮阳王,几至于败,赖其辅以退让之臣,仅乃获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29 03:24: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萧思话,南兰陵人,孝懿皇后弟子也。思话年十岁许时,未知书,好骑屋栋,打细腰鼓,侵暴邻曲, 莫不患毒之。自此折节,数年中,遂有令誉。颇工隶书,善弹琴,能骑射。后袭爵封阳县侯。元嘉中,为青州刺史。亡命司马朗之兄弟聚党谋为乱,思话遣北海太守萧汪之讨斩之。初在青州,常所用铜斗覆在药厨下,忽于斗下得二死雀。思话叹曰:“斗覆而双雀殒,其不祥乎?”既而被系及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失和氐帅杨难当因此寇汉中乃自徒中起思话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平汉中悉收侵地置戍葭萌水。思话迁镇南郑。法护,中山无极人也。过江,寓居南郡。弟法崇自少府为益州刺史。法护委镇之罪,为府所收,于狱赐死。 十四年,迁临川王义庆平西长史、南蛮校尉。文帝赐以弓琴,手曰:“前得此琴,言是旧物,今以相借,并往桑弓一张,材理乃快。良材美器,宜在尽用之地,丈人真无所与让也。”尝从文帝登钟山北岭,中道有磐石清泉,上使于石上弹琴,因赐以银钟酒,谓曰:“相赏有松石间意。”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监四州军事,征为吏部尚书。思话以去州无复事力,倩府军身九人。文帝戏之曰:“丈人终不为田父于闾里,何忧无人使邪?”未拜,迁护军将军。 是时,魏攻悬瓠,文帝将大举北侵,朝士佥同,思话固谏不从。魏军退,即代孝武为徐、兖二州刺史,监四州军事。后为围碻磝城不拔,退师历下,为江夏王义恭所奏免官。 元凶弑立,以为徐、兖二州刺史,即起义以应孝武。孝武即位,征为尚书左仆射,固辞,改为中书令、丹阳尹、散骑常侍。时都下多劫掠,二旬中十七发,引咎陈逊,不许。后拜郢州刺史,加都督。卒,赠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穆侯。
(节选自《南史·萧思话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失和/氐帅杨难当/因此寇汉中/乃自徒中起思话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平汉中/悉收侵地/置戍葭萌水
B.及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失和/氐帅杨难当因此寇汉中/乃自徒中起思话/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平汉中/悉收侵地/置戍葭萌水
C.及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失和/氐帅杨难当因此寇汉中/乃自徒中起思话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平汉中/悉收侵地/置戍葭萌水
D.及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失和/氐帅杨难当/因此寇汉中/乃自徒中起思话/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平汉中/悉收侵地/置戍葭萌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州,古九州之一,益州、雍州、徐州和兖州均属古九州之列,九州泛指中国。
B.文帝,指宋文帝刘义隆。文,是刘义隆的谥号,文中“孝武”也是谥号。
C.“敕”在古代,多与皇权联系在一起,例如“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
D.吏部,掌管科举考试和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称为吏部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思话意趣高雅,悠游闲适。梁文帝十分欣赏他的高雅志趣,将自己珍藏的古琴赠送给他;在供职吏部尚书期间,他将工作事务交予府君,悠游自在。
B.萧思话知错能改,多才多艺。他幼时不喜读书,邻人的怨恨使其自我克制,几年之间,他便擅长隶书,善于抚琴,能够骑射,拥有美好的名声。
C.萧思话平定叛乱,屡建功勋。他担任青州刺史期间,派遣下属萧汪之平定司马兄弟之乱;后来又抵御敌寇杨难当的侵犯,全部收复汉中失地。
D.萧思话忠于君王,深得宠信。他不顾众议,谏阻文帝北侵;元凶杀君篡位他起义响应孝武帝,功高不居,备受皇上厚爱,生前委以重任死后屡获殊荣。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话叹曰:“斗覆而双雀殒,其不祥乎?”既而被系。
(2)文帝赐以弓琴,手敕曰:“前得此琴,言是旧物,今以相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诉衷情①
魏承班
银汉云晴玉漏长,蛩声②悄画堂。筠簟③冷,碧窗凉,红蜡泪飘香。
皓月泻寒光④,割人肠。那堪独自步池塘,对鸳鸯。
〔注〕①这首词的主题是写相思之苦。②蛩声:蟋蟀声。③筠簟:竹席子。④泻寒光:洒下清冷的光。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词的第一句,写一个晴朗的夜空,银河横亘天空,长夜漫漫,使满怀愁绪的人更加无法入眠。
B.“筠簟冷,碧窗凉,红蜡泪飘香”词人用竹席、纱窗、红烛等意象进一步渲染寂寞清冷的气氛,
C.上片虽然没有直接写人,却分明感受到人的存在,“筠簟冷,碧窗凉,红蜡泪飘香”中连用“冷”“凉”“泪”,突出了人的凄凉感受,人的存在可见一斑,这就是所说的“无我之境”。
D.“那堪独自步池塘,对鸳鸯”读者仿佛看到一个坐卧不宁、痛苦不堪的人物形象,究竟为何而痛苦?这两句揭开谜底,原来是不能孤身去面对成双成对的鸳鸯,以此表现了自己孤独与相思。
E. 这首词,词人在表达凄苦之情时,没有对欢恋场面的直接描写,而是对环境氛围进行正面烘托,以此表现了相思之苦的主题。
【小题2】“蛩声悄画堂”一句,与姚合《闲居》:“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中的“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说说其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