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始安秋日
宋之问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
世业①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①注:世业:世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前两句用“洛阳春”引发对“桂林风景异”想象,进而表达作者满怀的喜悦之情。
B.诗歌五、六两句中,云雾飞卷山峰隐现,碎石可见江水磷磷,营造了一种清冷的氛围。
C.诗歌七、八两句写自己平日为官做事信奉黄老,与人无争,但最终还是遭遇贬黜流放。
D.整首诗前几句重在写景抒情,后四句转向述志感怀,即在辛酸无奈中表达了归隐的思想。
E. 该诗是作者晚期作品,写景物用语简洁概括,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感受,给人新颖的美感。
【小题2】请结合诗歌赏析“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的精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0-15 01:01: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武皇帝讳邕,字祢罗突,文帝第四子也。母曰叱奴太后。魏大统九年,生于同州,有神光照室。帝幼而孝敬,聪敏有器质。文帝异之曰:“成吾志者,此儿也。”孝闵帝践阼,拜大将军,出镇同州。明帝即位,迁柱国,进封鲁国公,领宗师。甚见亲爱,参议朝廷大事。性沉深,有远识,非因问,终无所言。帝每叹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武成二年,即皇帝位,大赦。幸太学,以太傅、燕国公于谨为三老而问道焉。集群臣,亲讲《礼记》。诏诸胄子入学,但束脩于师,不劳释奠。皇太后叱奴氏崩帝居倚庐朝夕共一溢米群臣表请累旬乃止葬后于永固陵帝袒跣至陵所。诏曰:“衰麻之节,苫庐之礼,率遵前典,以申罔极。百僚以下,宜遵遗令。”于是遂申三年之制,五服之内,亦令依礼。召大将军以上于大德殿,亲谕以伐齐之旨,言往以政出权宰,无所措怀,自亲览万机,便图东讨。恶衣菲食,缮甲练兵,数年以来,战备稍足,群臣咸称善。亲帅六军,入齐境,……禁伐树残苗稼,犯者以军法从事。亲帅诸军,攻拔河阴大城。攻子城未克,身有疾,班师。建德五年冬十月,帝复谕群臣伐齐,诸将多不愿行。帝曰:“机者事之微,不可失矣。沮军事者,以军法裁之。”帝每日亲督战,乘常御马,从数人巡阵。所至辄呼主帅姓名以慰勉之,将士感见知之恩,各思自厉。帝幸晋州,仍率诸军追齐主。诸将固请还师,帝曰:“纵敌患生。卿等若疑,朕将独往。”诸将不敢言。大军次并州,诏齐王公以下,示以逆顺之道,于是齐将帅降者相继。突厥入寇幽州,帝总戎北伐,六月丁酉,帝疾甚,还京。其夜崩于乘舆,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北史·本纪·卷十》)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皇太后叱奴氏崩/帝居倚庐/朝夕共一溢米/群臣表/请累旬乃止/葬后于永固陵/帝袒跣至陵所
B.皇太后叱奴氏崩/帝居倚庐朝夕/共一溢米/群臣表请/累旬乃止/葬后于永固陵/帝袒跣至陵所
C.皇太后叱奴氏崩/帝居倚庐/朝夕共一溢米/群臣表请/累旬乃止/葬后于永固陵/帝袒跣至陵所
D.皇太后叱奴氏崩/帝居倚庐朝夕/共一溢米/群臣表/请累旬乃止/葬后于永固陵/帝袒跣至陵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践阼,指登上践阶(古代庙寝堂前东阶)主位,文中指孝闵帝登上主位,行封官之礼。
B.束脩,古代相馈赠的干肉礼物,儿童入学用束脩作为拜师礼物,以示对老师的尊重。
C.五服,古代丧服制度,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丧服。
D.班师,还师,调回出征的军队或出征的军队胜利归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武皇帝未当皇帝之前就深得前几任皇帝赏识,明帝时更是深受皇上器重,参与朝廷大事。
B.高祖武皇帝很重视教育,亲临太学,主动向儒学长老请教,下令让王公子弟入学读书。
C.高祖武皇帝极力推进汉化政策,亲自向群臣讲授儒家经典《礼记》,带头践行汉文化丧葬礼仪,为母亲守孝三年。
D.高祖武皇帝生活简朴,谋划长远,注重军事训练,亲帅大军,身先士卒,一举灭掉北齐,为后来天下统一奠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每叹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2)所至辄呼主帅姓名以慰勉之,将士感见知之恩,各思自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归王官次年作
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注释:①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②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③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④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的严重毁弃:“乱”指战乱,“烧”让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情景,“烧残”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
B.首联下句表现诗人对故乡执着的热爱:“犹自”充满着人世沧桑之感,“恋吾庐”表明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
C.颔联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忘机”是不用机心、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由于深居山中,不问政事,来往人少,所以用不着机心了,诗人因此很高兴。
D.颔联下句写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反思:对镜自照,诗人看到自己如此衰老,后悔自己没有在更早的时间辞官归隐,表达了诗人不再做官的决心。
E. 尾联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扰攘争夺的政治绝缘,深隐故居,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小题2】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异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乡,去中国不知其几千里也。其土旷然无涯,无丘陵阪险;其气和平一揆,无晦明寒暑;其俗大同,无邑居聚落;其人甚精,无爱憎喜怒,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其寝于于,其行徐徐,与鸟兽鱼鳖杂处,不知有舟车械器之用。
昔者黄帝氏尝获游都,归而杳然丧天下,以为结绳之政已矣。降及尧舜,作为千钟百壶之献,因姑射神人以假道,盖至其边鄙,终身太平。禹汤立法,礼繁乐杂,数十代与醉乡隔。其臣羲和,弃甲子而逃,冀臻其乡,失路而道夭,故天下遂不宁。至乎末孙桀纣,怒升糟丘,阶级千仞,南向望,卒不见醉乡。武王得志于世,乃命公旦立酒人氏之职,典司五齐,拓土七千里,仅与醉乡焉,故四十年刑措不用。下逮幽厉,迄乎秦汉,中国丧乱,遂与醉乡绝。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十数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
嗟乎,醉乡氏之俗,岂古华胥氏之国乎?何其淳寂也如是!予得游焉,故为之记。
(取材于王绩《醉乡记》)
(注释)①姑射:传说中的仙山名。②公旦:周公姬旦。③五齐(jì):古代按酒的清浊分为五等,称作“五齐”。④华胥氏之国:寓言中的国名,后作梦境的代称。
昔余尝至一乡,辄颓然靡然,昏昏冥冥,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目为之眩,心为之荒惑,体为之败乱。问之人:“是何乡也?”曰:“酣适之方,甘旨之尝,以徜以徉,是为醉乡。”
呜呼!是为醉乡也欤?古人不余欺也。吾尝闻夫刘伶、阮籍之徒矣。当是时,神州陆沉,中原鼎沸,而天下之人,放纵恣肆,淋漓颠倒,相率入醉乡不已。而以吾所见,其间未尝有可乐者。或以为可以解忧云耳。夫忧之可以解者,非真忧也;夫果有其忧,抑亦必不解也,况醉乡实不能解其忧也。然则入醉乡者,皆无有忧也。
呜呼!自刘、阮以来,醉乡遍天下;醉乡有人,天下无人矣。昏昏然,冥冥然,颓堕委靡,入而不知出其不入而迷者,岂无其人者欤?而荒惑败乱者,指以为笑,则真醉乡之徒也已。
(取材于戴名世《醉乡记》)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结绳之政已矣   薄:浅薄
B.盖至其边   鄙:边界
C.仅与醉乡焉 达:通达
D.指以为笑   率:带领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醉乡 故为
B.昔者黄帝氏尝获游都    归而杳然丧天下
C.怒升糟丘 南向
D.夫果有其忧    而不知出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寝于于,其行徐徐
他们睡觉很踏实,行走很悠闲
B.下逮幽厉,迄乎秦汉
向下传到周幽王周厉王,直到秦汉
C.酣适之方,甘旨之尝
畅快舒适的地方,可以尝到美味的地方
D.放纵恣肆,淋漓颠倒
放纵自己,颠倒黑白
【小题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
②其不入而迷者,岂无其人者欤?
【小题5】王绩与戴名世笔下的“醉乡”各有什么特点?二人借此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