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四、文言文阅读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
(1)自余为僇人,居州  是:_________
(2)其隙也,则施施行  而:_________
(3)染溪     缘:_________
(4)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 梦:_________
【小题2】理解课文,填空。
本文写景,抓住了西山“___________”的特点,寄情于景,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突出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受。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2)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3 02:06: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下面对课文语句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七句写景技巧丰富,远近、高低、动静结合,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的赞美。接着,作者即景抒情,“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句,含蓄地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归属问题。
B.《师说》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古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众人“耻学于师”作对比,再以人们为子“择师而教”与自身“则耻师”作对比,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的“群聚而笑之”作对比。三组对比彰显了不从师而学的荒谬,对不良风气作了有力批判。
C.“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 伟。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和图画所引起的爱。”(前句 中“真”“浸”两字道出了对北平的爱热烈而深沉;后句指作者对北平的爱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感受,他把这种爱形象化成音乐一样动听,像图画一样悦目,可以感知。)
D.《始得西山宴游记》文章第一段写游众山,是为了烘托此次游西山给作者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心灵启迪。“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既总结了西山特立不群、高大出众的特点,又表达了作者人格精神的傲然独立。作者的精神境界与西山的特点相契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友人论为文书

柳宗元

古今文章为难,足下知其所以难乎?非谓比兴不足,恢拓之不远,钻砺之不工,颇颣之不除也。得之为难,知之愈难耳。

苟或得其高朗探其深赜虽有芜败则为日月之蚀也大圭之瑕也曷足伤其明黜其宝哉?且自孔氏以来,兹道大阐。家人励,刓精竭虑者,几千年矣。其间耗费简札,役用心神者,可数乎?登文章之篆,波及后代,越不过数十人耳!其余谁不欲争裂绮绣,互攀日月,高视于万物之中,雄峙于百代之下乎?率皆纵臾而不克,踯躅而不进,力蹙势穷,吞志而没。故日得之为难。

嗟乎!道之显晦,幸不幸系焉;谈之辩讷,升降系焉;鉴之颇正,好恶系焉;交之广狭,屈伸系焉。则彼卓然自得以奋其间者,合乎否乎?是未可知也。而又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大抵生则不遇,死而垂声者众焉。扬雄没而《法言》大兴,马迁生而《史记》末振。彼之二才,且犹若是,况乎未甚闻著者哉!固有文不传于后祀,声遂绝于天下者矣。故曰知之愈难。

而为文之士亦多渔猎前作,戕贼文史,抉其意,抽其华,置齿牙间,遇事蜂起,金声玉耀,诳聋瞽之人,一时之声。虽终沦弃,而其夺朱乱雅,为害已甚。是其所以难也。

间闻足下欲观仆文章,退发囊笥,编其芜秽,心悸气动,交于胸中,未知孰胜,故久滞不往也。今往仆所著赋、颂、碑、碣、文、记、议、论、书、序之文,凡四十八篇,合为一通,想令治书苍头吟讽之也。击辕拊缶,必有所择,顾鉴视其何如耳,还一字示褒贬焉。

(注)①颣(1èi):毛病、缺点②刓(wán)精:削损精力。③纵臾:从容、自信的样子。④治书苍头:管理书籍的奴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今文章难   号:宜称
B.家人励 修:修养
C.戕贼文史 戕贼;损害
D.一时之声 徼:获取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比兴不足 即患秦兵
B.可数乎 皆出于此乎
C.久滞不往也   或百步后止
D.还一字示褒贬焉 卒吾郡之发愤一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一设问领起,发人深思。对于“古今号文章为难”的原因,回答因人而异,作者撇开人们常见的难点不谈,提出“得之为难,知之愈难”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中,作者认为“为文之士”容易为细疵微瑕所挫和因为成功的几率太小而心灰意冷、中途放弃是“得之为难”的两个原因。
C.文章第三段从正面分析“知之愈难”的原因,作者用扬雄和司马迁两个例子证明“为文之士”的成功要具备际遇好、官位高、交际广的条件。
D.文章第四段从反面论证“知之愈难”的道理,少数“为文之士”剽窃他人作品,断章取义,1众。欺骗大众,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使得真正的高明之作不被人认可。
【小题4】用“/”给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苟或得其髙朗探其深赜虽有芜败则为日月之蚀也大圭之瑕也曷足伤其明黜其宝哉
【小题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率皆纵臾而不克,踯躅而不进,力蹙势穷,吞志而没。
(2)而又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大抵生则不遇,死而垂声者众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梓人传

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梓人其门 款:敲
B.众莫能一宇 就:完成
C.吾收其大半焉     直:简直
D.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艺   伐:夸耀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B.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C.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D.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梓人善于计算建筑材料,查看房屋建筑的规模,考虑怎样用料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他自称若是没有自己,工匠们无法建成一座房屋。
B.京兆尹要修建衙门,“我”看到梓人指挥许多工人劳作。最后房屋建成,在正梁上题的字就是梓人的姓名,而所有实际动手建造房屋的工匠们名字不在其列。
C.“我”认为那些帝王治理国家,关键在于用人。梓人的行为完全可以为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效法,指挥工匠与治理国家有相似之处。
D.梓人具有组织才能和大匠风范,通过对梓人的歌颂,有力地抨击了朝廷的用人制度,直接表达出“我”对朝廷用人制度的不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2)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