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

唐·柳宗元

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

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

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

注释:①此诗是作者元和九年在永州时作。②莳:种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作者跟随崔中丞应邀造访郊外居住的卢少尹一事。
B.首联点明郊居之地是在湘江岸边,四周无邻,渲染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
C.古代称甘草为国老,浊酒为贤人,此处既写药、樽照应,又暗示崔中丞的身份。
D.尾联自然高妙,语意双关,“为五禽戏”既写实,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
【小题2】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3-28 09:00: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袁家渴记

柳宗元

①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钴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②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音若衣褐之褐。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黑,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又无际。

③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飏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⑤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注)①本文写于柳宗元贬谪永州以后。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袁家渴(hé):水名。②百家濑(lài):水名。③间厕:交错夹杂。④轇轕(jiāo ɡé):交错纠缠貌。

【小题1】请概括第①段段意。
【小题2】对第②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船行水上,无路可行,自然穷困。
B.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幅奇妙的画面。
C.舟行无路,显示袁家渴山多水少。
D.句式整齐,气势沛然,总括上文。
【小题3】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的画线句。
【小题4】简析本文写作意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B. 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C. 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D. 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长安,在今陕西西安一带。长安地名始于秦朝,西汉、隋、唐等朝的都城,后泛指京师。
B. 筑,原意是夯土的杵,这里指夯土。《孟子》“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的“筑”即用此意。
C. 官理,即官治。这里是避唐高宗李治的讳。古人行文遇到君主、尊长的名字时要避讳。
D. 字,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男子20岁举行弱冠礼时取字,女子16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借郭橐驼之口,写“养树”写得简洁生动,用的是简笔,目的是为下文用繁笔写“养人”蓄势张本。有此铺垫,推出“养人”之术水到渠成。
B. 郭橐驼的种树经验是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应树木生长的天性。对待树木,让它的根部舒展了,土壤培平、夯实了,就不必再过多地担心了。
C. 作者让种树人郭橐驼现身说法,意在通过种树来阐明治民之道,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暗寓了作者对“烦令扰民”的时弊的强烈不满。
D. 作者柳宗元生当晚唐乱世,社会矛盾激化。这篇文章对“烦令扰民”的批判,既为统治者提出了告诫,也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休养生息。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韩愈《师说》)

(二)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B.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C.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D.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涉及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未尽处为句,已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B.“小学”二字最早并不专指学校。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读书必先识字,掌握文字、音韵、训诂。
C.韩愈《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D.韩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和宋代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曾巩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马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捕蛇者说》……都是他的作品。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赞扬韩愈“奋不顾流俗”“抗颜而为师”的精神,而自己“仆道不笃,业甚浅近”“未见可师者”,即自身条件很差,够不上资格当老师。
B.《师说》选文第一段连用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
C.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择师的标准,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圣人无常师”。
D.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用谐谑之语,举韩愈之例,否定师道,内里隐含无比的悲凄和沉痛,也隐含着对韩愈的同情理解以及对浮薄世风的愤懑。
【小题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