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面对课文语句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七句写景技巧丰富,远近、高低、动静结合,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的赞美。接着,作者即景抒情,“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句,含蓄地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归属问题。
B.《师说》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古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众人“耻学于师”作对比,再以人们为子“择师而教”与自身“则耻师”作对比,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的“群聚而笑之”作对比。三组对比彰显了不从师而学的荒谬,对不良风气作了有力批判。
C.“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 伟。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和图画所引起的爱。”(前句 中“真”“浸”两字道出了对北平的爱热烈而深沉;后句指作者对北平的爱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感受,他把这种爱形象化成音乐一样动听,像图画一样悦目,可以感知。)
D.《始得西山宴游记》文章第一段写游众山,是为了烘托此次游西山给作者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心灵启迪。“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既总结了西山特立不群、高大出众的特点,又表达了作者人格精神的傲然独立。作者的精神境界与西山的特点相契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2-25 06:47: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鉴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感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令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音乎   师:学习
B.是故贵无贱 无:无论,不分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惑:疑惑
D.君子不齿   齿:并列、排列
【小题2】下列句子不属于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提出论点,接着明确教师职能,再分析从师的重要性,最后论证出择师标准,这都是从正面进行论述。
B.第一段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择师标准,阐明了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C.第二段中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D.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反复论述,辅之以感叹句,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B.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C.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D.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僇人”,指受刑戮的人,罪人。受过刑的人在国家没有地位,很难再为官。柳宗元此时左迁永州,故称自己为僇人。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进士分三甲,分别为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C.“经史百子”,“经”指各种经书,包括儒道释三家的经典著作。“史”指史学方面的史书。“百子”指诸子百家之学。
D.“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文体。写墓志铭一般称死者的官衔,因韩愈和柳宗元是笃交,故韩愈直接称柳宗元的字“子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贬官永州,柳宗元内心忧惧不安,为排解心中苦闷,有时借公务之暇,到永州各地游览,借山水排遣苦闷。
B.柳宗元才学出众,名声轰动,时人都敬慕他,想与他交往,那些权贵公卿也争着要他做自己的弟子,并一致推荐赞扬他。
C.柳宗元因得罪当权者,被贬出京城做刺史,还未到任,就又被贬至永州。在永州期间,他刻苦为学,专心诵读,诗文汪洋恣肆。
D.柳宗元在柳州推行政治教化,因治政有方,想方设法改变当地陋俗,制定严格教谕和禁令,所以深受百姓信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同类题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的诗篇,语言通俗明白,相传老妪都能听懂。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等。著有《白氏长庆集》。
B.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他具有民本主义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哲学思想上,提倡“性善论”。
C.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即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D.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六艺则有两种说法。一指:礼、乐、射、御、书、数,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二指六经,即《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即指的第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