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梓人传

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梓人其门 款:敲
B.众莫能一宇 就:完成
C.吾收其大半焉     直:简直
D.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艺   伐:夸耀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B.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C.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D.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梓人善于计算建筑材料,查看房屋建筑的规模,考虑怎样用料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他自称若是没有自己,工匠们无法建成一座房屋。
B.京兆尹要修建衙门,“我”看到梓人指挥许多工人劳作。最后房屋建成,在正梁上题的字就是梓人的姓名,而所有实际动手建造房屋的工匠们名字不在其列。
C.“我”认为那些帝王治理国家,关键在于用人。梓人的行为完全可以为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效法,指挥工匠与治理国家有相似之处。
D.梓人具有组织才能和大匠风范,通过对梓人的歌颂,有力地抨击了朝廷的用人制度,直接表达出“我”对朝廷用人制度的不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2)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9 03:24: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涧中题①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注:①南涧: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

【小题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气”两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集”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B.“始至”两句写出游观之感,初来这里别有感触,稍入深润沉浸其中就忘记了疲惫。
C.“谁为”两句道出诗人的期许,要是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定当把我此时的心意告诉他。
D.整体看,从“孤生”、“索寞”到“只白知”,诗人孤寂郁结之感豁显,与“独游”相承。
【小题2】对这首诗中一些用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游亭午时”与郦道元“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亭午”都指中午,“亭”有“正”意。
B.“回风一萧瑟”与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中“萧瑟”都是拟声词,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
C.“去国魂已游”与范仲淹“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中“去国”都是说离开国都。
D.“失路少所宜”与王勃“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中“失路”都意为迷失道路。
【小题3】一般认为,这首诗分作两层笔墨,前八句为一层,主写诗人游观南润所见之景,《唐诗直解》评说道:“以此景色,可喜可悲。”请据此评赏析“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两句。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果若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宁朝夕,唯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注:① 杨八名敬之,在杨族中排行第八。柳宗元的亲戚,王参元的好朋友。②脂膏滫瀡 这里指烹调用的东西,泛指食物。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B.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C.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D.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宁”:在文中是探望、省视父母之意,但“归宁”指女子出嫁,因“归”在古汉语中指女子出嫁。
B.“左右”:古时尊称不直称其名,只称其左右执事的人以示尊敬。如“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后来信札常用以称呼对方,相当于“您”,文中就是这种用法。
C.“祝融、回禄”:他们都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火神,后世多用来代指火灾。文中指前者。
D.“发策决科者”:指礼部主持科举和吏部主持任官考试的人,文中指后者。“发策”,指打开策问题目;“决科”指评定等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获悉王参元家遭遇火灾后,作者用“骇”“疑”“喜”这三个字形象地交代了自己思想情绪的变化过程,后文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这三个字展开的。
B.作者认为王参元很有才华,但家中积有钱财,为官是否廉洁令人生疑,这是王参元遭到世人猜疑的主要原因。
C.朋友家“失火”,作者“吊而更以贺”的原因是,虽家产荡然无存,但那些好“廉名”的士大夫自可毫无顾忌地与他交往,为之延誉,这正好为王参元扬名晋升提供了大好机会,故值得庆贺。
D.《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名为书信,实际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借王参元家失火之事,反映了“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这一发人深思的社会现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足下之郁塞。
(2)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①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②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③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④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⑤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有改动)
【注】①孳(zī):繁殖。②培:培土。③莳(shì):栽种。④勖(xù):勉励。⑤飧(sūn)饔(yōng) :飧,晚饭。饔,早饭。
【小题1】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实以蕃   实:结果实
B.其土欲故   故:旧的,原来的
C.字而幼孩   字:养育
D.故病且怠   病:生病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隆然伏行 快然自足
B.因舍其名 因寄所托
C.寿且孳也 臣死且不避
D.早缫而绪 謇朝谇而夕替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B.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C.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D.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橐驼是个身份低下的小人物,却处处表现出他的不同寻常:欣然接受丑陋之名,身怀种植绝技。
B.郭橐驼种树之法为顺应树木的天性,不善植者看似用心实则妨害。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得真实生动。
C.作者用整齐的句式把他植者的“不善植”刻画得十分具体生动,这样写映照了后文的“吏治不善”。
D.本文是一篇真实的传记,从“养树”谈到“养人”,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讽刺中唐吏治对农民的残酷无情的剥削。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种树郭橐驼传
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雠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勗尔植,督尔获,蚤缲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安吾性耶?故病且殆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且硕茂,早实以蕃  蕃:多
B.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孳:滋长,繁殖
C.勖尔植,督尔获  勖:勉励
D.故病且怠   病:疾病
【小题2】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A.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B.故不我若也
C.理,非吾业也
D.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介绍人物姓名、形貌、技能,看似漫不经意写起,如同闲笔,其实生动传神,郭橐驼身带残疾而拥有绝技,形貌虽丑而见识过人,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B.本文通过对比手法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主要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
C.文章从“养树”谈到“养人”,借做官者“好烦其令”与不善种树者构成对比规讽为政不可扰民,主张顺应自然,让百姓休养生息
D.本文属于人物传记,与《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的正史写法相同,都是借普通人物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事理加以托讽,全文重在议论说教。
【小题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2)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