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①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都城长安。长安多杏树。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人途中偶见一枝杏花,这触动了他满怀的复杂心绪,让他写下这首笔法委婉细腻,情感动人的诗歌。
B.“一枝红艳出墙头”与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表达的情感相同,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回大地的无比欣喜和激动。
C.颈联写天色渐暗,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黄莺和蝴蝶飞到林中与杏花相伴。
D.尾联虚写,诗人从眼前的鲜花联想到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杏花。
E. “帝乡千万树”,浮现于诗人脑海中的这幅长安杏花图,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
【小题2】这首诗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其中的两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3-01 04:01: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贞观六年,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①,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乃诏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普天下谱牒,兼据凭史传,剪其浮华,定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

士廉等及进定氏族等第,遂以崔干为第一等。太宗谓曰:“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官宦,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际,则多索财物;或才识庸下,而偃仰自高,依托富贵,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且士大夫有能立功,爵位崇重,善事君父,忠孝可称,或道义清素,学艺通博,此亦足为门户,可谓天下士大夫。今崔、卢之属,宁比当朝之贵?公卿已下,何暇多输钱物,兼与他气势?向声背实,以得为荣。我今定氏族者,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遂以崔干为第三等。

至十二年,书成,凡百卷,颁天下。又诏曰:“氏族之美,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自有魏失御,齐氏云亡,市朝既迁,风俗陵替。燕、赵古姓,多失衣冠之绪,齐、韩旧族,或礼义之风。名不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高门之胄,不匹嫡之仪,问名②惟在于窃赀,结褵③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姻,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或自贬家门,受辱于姻娅;或其旧望,行无礼于舅姑。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朕夙夜兢惕,忧勤政道,往代蠹害,咸已惩革,唯此弊风,未能尽变。自今以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务合礼典,称朕意焉。”

(选自《贞观政要·礼乐第二十九》,有删节)

(注)①累叶陵迟:指家世衰落。②问名:古代婚礼“六礼”之一。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③结褵:成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普天下谱牒 责:责备
B.或礼义之风 乖:违背
C.不匹嫡之仪 敦:勉励
D.或其旧望 矜:同情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卢、李、郑四个家族在嫁女儿的时候大肆索取聘礼,并根据聘礼的数量决定婚约,唐太宗认为这样做严重败坏社会风俗。
B.唐太宗命高士廉、韦挺、岑文本等人撰写《氏族志》,校正姓氏等级,删除其中的浮夸成分,考订真假,褒奖忠贤,贬黜叛逆。
C.唐太宗认为,士大夫如果能立下功劳,爵位崇高显赫,忠孝两全,或者道德高尚,学问技艺通达渊博,就能称为真正的士大夫。
D.《氏族志》的颁行,彻底革除了燕、赵古姓和齐、韩旧族在嫁娶时贪图钱财、攀附权贵的不良风气,唐太宗对此感到十分满意。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2)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
【小题4】从本文看,唐太宗对士大夫的婚姻有怎样的要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卢潜容貌瑰伟,善言谈,少有成人志尚。仪同贺拔胜辟开府行参军,补侍御史。世宗引为大将军西阁祭酒,转中外府中兵参军,机事强济,为世宗所知,言其终可大用。
天保初,除中书舍人,以奏事忤旨免。寻除左民郎中,坐讥议《魏书》,与王松年、李庶等俱被禁止。会清河王岳将救江陵,特赦潜以为岳行台郎。还,迁中书侍郎,寻迁黄门侍郎。为奴诬告谋反,文宣明之,以奴付潜,潜不之责。黄门郑子默奏言,潜从清河王南讨,清河王令潜说梁将侯瑱,大纳赂遗,还不奏闻。文宣杖潜一百,仍截其须,左迁魏尹丞。
肃宗作相,以潜为扬州道行台左丞。先是,梁将王琳为陈兵所败,拥其主萧庄归寿阳,朝廷以琳为扬州刺史,敕潜与琳为南讨经略。琳部曲义故多在扬州,与陈寇邻接。潜辑谐内外,甚得边俗之和。陈秦、谯二州刺史王奉国、合州刺史周令珍前后入寇,潜辄破平之,以功加散骑常侍。王琳锐意图南潜以为时事未可属陈遣移书至寿阳请与国家和好潜为奏闻仍上启且愿息兵依所请。由是与琳有隙,更相表列。世祖追琳入京,除潜扬州刺史,领行台尚书。
武平三年,征为五兵尚书。扬州吏民以潜戒断酒肉,笃信释氏,大设僧会,以香华缘道,流涕送之。潜叹曰:"正恐不久复来耳。" 至邺未几,复为扬州道行台尚书。四年,陈将吴明彻来寇,陈人遂围寿阳,壅芍陂,以水灌之。城寻陷。时李騊駼将逃归,并要潜。潜曰: “寿阳陷,吾以颈血溅城而死,佛教不听自杀,故荏苒偷生,今可死矣!”于是闭气而绝,年五十七。赠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兖州刺史。    
(节选自《北齐书·卢潜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琳锐意图南/潜以为时事未可属/陈遣移书至寿阳/请与国家和好/潜为奏/闻仍上启/且愿息兵依所请
B.王琳锐意图南/潜以为时事未可/属陈遣移书至寿阳/请与国家和好/潜为奏闻/仍上启且愿息兵/依所请
C.王琳锐意图南/潜以为时事未可属/陈遣移书/至寿阳请与国家和好/潜为奏闻/仍上启且愿息兵/依所请
D.王琳锐意图南/潜以为时事未可/属陈遣移书/至寿阳请与国家和好/潜为奏闻仍上启/且愿息兵依所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祭酒”:古时常常引入官名,意为首席、主管。如汉代博士祭酒即为博士之首。较为闻名的有国子祭酒,军事祭酒等。
B.“敕”:中国古代帝王的诏令,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汉时凡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
僚属,皆可称敕。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
C.“领”:表示兼任、代理某官职之意,表达此意的还有“假、权、摄、署、知、行”等词语。
D.“赠”: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谥、赠典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潜精明干练。深受世宗赏识,世宗推举他为大将军西阁祭酒,调任中外府中兵参军,并且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卢潜治理得法。任扬州道行台左丞时,善于安抚和睦内外,使得所辖境内始终未受侵扰,保持和平安定,他也因此受到加封。
C.卢潜深受百姓爱戴。他被征召为五兵尚书离开扬州时,扬州吏民举办了僧会,用香花装饰在道路两旁,痛哭流涕地为他送行。
D.卢潜深明大义,颇有气节。陈朝人用水灌城导致寿阳沦陷后,李騊駼约卢潜逃跑,但他却拒绝了弃城保命的机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奴诬告谋反,文宣明之,以奴付潜,潜不之责。
(2)寿阳陷,吾以颈血溅城而死,佛教不听自杀,故荏苒偷生,今可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