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杂诗

沈佺期(唐)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①。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②。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③。

注:①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为唐时边防要地,常戎兵于此。频年:连年。解兵:退兵,罢兵,撤兵。②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昨夜:实指夜夜。③将:率领。 旗鼓:这里指代军队。 龙城:匈奴祭天之处,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小题1】下面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二句从地点的遥远和时间的长久,写战争的艰苦。
B.三四句想像“少妇”“良人”两地同时看月,表现家中女子和营中男子的相互思念。
C.五六句运用直抒胸臆的方式道出少妇和良人对“频年不解兵”的情和意。
D.诗歌虽写唐代,却用汉代的龙城和汉家营来表现,表现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E.全诗从少妇的角度来审视战争,写战争的艰苦。
【小题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主要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2-13 05:02: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望秦川①

唐 李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阔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①诗人虽出身士族,但仅任县尉之类的小官,经五次考绩,未得迁调。此诗为诗人晚年离别长安,辞官归隐之前所作。
②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此诗中指长安一带;五陵:指长安城郊西汉五个皇帝的陵墓。
③归欤:语出《论语·公冶长》,孔子周游列国,于陈、蔡等国绝粮时感叹:“归欤,归欤!”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颔联中的“净”字和“重”字,将秋色的明净阔朗,长安城的庄重肃穆,传神地点染出来了,传达出诗人离别时分留恋难舍之意。
B.本诗前两联既写出秦川的广阔视野,又写出长安城的巍峨雄姿,不言秋而秋色自现,描绘出一幅萧瑟苍凉、森然凛冽的画面。
C.颈联,写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上了一层寒冷的色彩,渲染出一种清冷之境。
D.尾联中的“霜露”,既指自然界中的霜露,也指自己在官场经历的风霜雨露,既写出诗人凄冷的心境,也表达了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强烈不满。
E.本诗对秋景的描写极为生动细致,视听结合,既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笔墨简淡,线条清晰,犹如一幅萧疏散淡的山水画卷,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现初,太宗谓萧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多斜,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矢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治国与养病无异也。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倘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治国之大害也。”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书》云:‘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天下,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贞现十九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古来帝王,骄矜而取败者,不可胜数。朕恐怀骄矜,恒自押折,日旰而食,坐以待晨。每思臣下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如此,庶几于时康道秦尔。”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政体第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  遣:发射B.病人觉愈,弥须将护  将:保养
C.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 过:错误D.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 治:治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①皆为蔽其耳目 ②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C.①莫以天下无事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D.①骄矜而取败者,不可胜数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B.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C.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D.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以自以为得“良弓”实际都不是“良材”设喻,由此领悟到自己虽然取得了天下,却并不全都明白天下事务。
B.太宗对机要部门逢迎苟且的现状很不满,要求臣下大胆指出朝廷政令中的疏漏,但不能在私下里妄议朝政。
C.太宗认为治理国家务必小心谨慎,尤其天下刚刚安定如大病初愈,一不小心必然败亡。   故而即使有条件休养他也不去享受。
D.太宗总结历代兴替教训,深知君主闭塞视听则必将因无道而遭百姓抛弃,他居安思危的做法得到了魏征的肯定。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
(2)每思臣下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