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毛颖传
韩 愈
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眎,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已而果然。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巿井贷钱注记,惟上所使。自秦皇帝下及国人,无不爱重。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虽见废弃,终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宫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
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试之,因免冠谢。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中书君,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於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及蒙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
[注]:①明眎(shì):兔子的别名。②髦:毛中长豪;引申为同辈中不群者。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拔其豪 豪:同“毫”,毫毛
B.与上益狎 狎:亲近
C.以衡石自程     程:限定
D.见绝于孔子     绝:绝交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氏家族被围捕,毛颖被带回章台献给皇帝,逐渐得到皇帝的恩宠并管理事务。
B.毛颖和绛县人陈玄、弘农县的陶泓和会稽县褚先生友好相善,互相推崇备至,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基本偕同一致。
C.文章以毛颖功勋卓著却“赏不酬劳,以老见疏”,讽刺了统治者的薄义寡恩,为历史上有类似遭遇的人鸣不平。
D.《毛颖传》寓庄于谐,“以发其郁积”,巧用事典,双关隐喻,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读来使人兴趣盎然。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
(2)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3)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8 09:24: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出人也远矣 超出一般人
B.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一定
C.今之众人   许多人
D.今其智反不能及 竟、竟然
【小题2】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③则知明行无过矣
②欲人无惑也难矣     ④冰,水为之寒于水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小题3】从句式特征看,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式相同的一项(  )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不拘于时
【小题4】下列对这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的分论点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因为在他看来“句读之不知”无关紧要。
C.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D.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结语是揣测语气;于其子和于其身的对比,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百工之人与士大夫的对比,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其皆出于此乎?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同类题2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
相师(_______)
君子不齿(_______)
作《师说》以之(_______)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
C.吾从而师之
D.师不必贤于弟子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欲人之无也难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①圣人所以为圣 ②句读不知
C.①爱其子,择而教之 ②道之不复,可知矣
D.①群聚而笑之   ②官盛近谀
【小题4】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