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汨罗遇风
柳宗元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注]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贬为永州司马(今湖南零陵)十年,十年后,朝廷诏其回京听用。此诗大概作于此时。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南来”一词,点明白己的处境,写诗人仰慕屈原而前来汨罗江悼念屈原。
B.“不作楚臣悲”,采用对比的手法,意指自己不会再像屈原那样为报国无门而悲伤白怜。
C.“重入修门自有期”表明诗人已受到皇上的赏识,准备励精图治,再干一番事业。
D.“为报春风汨罗道”将“春风”作点缀,与诗人那乐观的心境相互映衬。
E. 本诗没有刻意渲染,平实的语句,普通的叙述,却于平实质朴中寄托深情。
【小题2】“莫将波浪枉明时”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1-05 09:05: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段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尚书,寓邠州,纵士卒无赖。士卒以货窜名军伍中,肆志,吏不得问。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也!”①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

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暴,乱天子边,欲谁归罪?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②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节选自《段太尉逸事状》)

(注)①汾阳王:即郭子仪。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有功,受封汾阳王,权柄隆重。 

②王子晞:汾阳王郭子仪第三子郭晞。  ③白孝德:邠宁节度使,段太尉上司。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寓邠州   军:驻扎
B.能为公乱 已:已经
C.市门外 植:竖立
D.无也  伤:妨害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王子晞尚书B.卒以货窜名军伍中,肆志
今尚书恣卒暴   至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C.愿奉军D.大乱,若何
【小题3】下列划线句子大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白孝德虽然内心忧戚,但因为郭子仪的缘故不敢加以管束
B.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
段太尉从泾州用文书向节度使府报告,表示愿意为他出谋划策
C.晞一营大噪,尽甲
郭晞全军营都躁动起来,纷纷披上了铠甲
D.命持马者去,旦日来
【小题4】分别概括①②处人物形象特点。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文段断句。
常人所欲在富君子所贵在德士庶人有德能保其身天子有德能保其天下无德而富徒增其过恶重后日之祸患今日虽富岂能常保况天生民而立之君故君者所以为民也(陆九渊《杂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文)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乙文)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饮于溪;其冲然角列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命仆人过湘江,染溪(沿着)
B.余怜而之(卖)
C.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聚集收缩)
D.以兹丘之下(呈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悠悠与灏气俱 是其果有遭
B.故为文以志 若牛马饮于溪
C.则施施行   其冲然角列上者
D.醉则更相枕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
【小题3】结合两组选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作者是“罪人”,才能有闲暇;由于作者内心忧闷,故需要排遣。这一切决定了他的游览方式是无目的性、散漫放任的。尽管这种游览也有乐,但实则苦中作乐。
B.《始得西山宴游记》采用衬托手法,用游其他山水的心情抑郁反衬西山之游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开始那一大段文字,被用来衬托游西山时物我合一的心境,含蓄地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的心态。
C.《钴鉧潭西小丘记》第一段作者着重描写石的“多”,运用了拟人、比较的手法。不仅写出了石的形状,更写出了石的情态,生动细致,可谓“词出意表,而刻画无上”。
D.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巧具匠心,揭示主旨:感慨奇美的小丘被弃置在南荒"连岁不售"的命运,由物及己,联想到自己的被"弃",借以抒发自己的不平;也包含着一种期待,表达了祈盼重新获用的渴望。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小题5】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2)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
日与其上高山(______)  外与天(______)  不知日入(______)
【小题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句读之不知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凌万顷之茫然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注释:狙:猕猴)
【小题1】与“山之果,公所树与”中的“树”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喜,笼归,举家庆贺B.其术穷矣
C.群狙皆畏苦之D.昂其值,居为奇货
【小题2】下面句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楚人谓之狙公  (2)使老狙率以之山中
(3)群狙皆畏苦之  (4)山之果,公所树与
(5)相与伺狙公之寝 (6)一旦有开之
A.(1)(3)/(2)(4)(5)(6)B.(1)(3)(6)/(4)(5)/(2)
C.(1)(4)(5)/(3)(6)/(2)D.(1)(2)(3)/(4)(5)(6)
【小题3】翻译:
(1)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2)文中众狙对狙公的态度由 ,说明 。与此文类类似,借寓言故事来说理的文章,我们还读过柳宗元的 《    》 。(请写出作品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