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陈给事
韩 愈
愈再拜:
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去年春,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退而喜也,以告于人。其后,如东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继见。及其还也,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无所逃避。不敢遂进,辄自疏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皆有揩字注字处,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
愈恐惧再拜。
注释:①给事:官名。②伺候:等候,此处有依附的意思。③贤者:此处指陈给事。④邈:远,此处形容脸上表情冷漠。⑤若不察其愚:好像没有察见我的愚衷。⑥诛:责备。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奔走:奔跑。
B.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     进谒:前去拜访。
C.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   属:连续不断。
D.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 谢:道歉、谢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阁下:为对“您”的敬称,与“足下”意思相近。古代常见于口语,也多用于书籍信函中。
B.东京:这里指洛阳,而宋朝时的东京指汴梁(开封)。
C.再拜:拜了两拜,表示恭敬。古代的一种礼节。旧时也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D.门墙:孔子弟子子贡把孔子高深的学问比做高高的宫墙,能得其门而入的人很少。后指老师,韩愈在这里用来恭维尊贵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认为陈给事地位越来越尊贵,跟贫贱的人就会逐渐疏远间隔;而自己品德修养方面没有加强,同时自己所写文章越来越差。这是陈给事的门庭之中没有了他的足迹的原因之一。
B.韩愈在写信前一年春天曾拜访过陈给事一次,在回东京去接妻子儿女回来后又曾拜访过陈给事一次。写这封信的同时又献上自己新近所作的诗文一卷。
C.文章的通篇围绕着一个“见”字,历述了与陈给事的见面情况:上半篇从见说到不见,下半篇从不见说到要见。
D.信中多处自贬自责,表现了韩愈诚惶诚恐的心态;同时在字里行间,又微微透露出其不甘低眉伏首的慷慨情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或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不敢遂进,辄自疏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1 07:01: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  石
韩愈
山石荦确(2)行径微(3),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4)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5)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6)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7)?
嗟哉吾党二三子(8),安得至老不更归。1
注释:
(1)山石:这是取诗的首句开头二字为题,乃旧诗标题的常见用法,它与诗的内容无关。一般认为本诗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七月韩愈离徐州去洛阳的途中。当时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慧琳寺,同游者是李景兴、侯喜等人。
(2)荦(luò)确:指山石险峻不平的样子。
(3)微:狭窄。
(4)佛画:画的佛画像。
(5)疏粝(lì):糙米饭。这里是指简单的饭食。饱我饥:给我充饥。
(6)当流:对着流水。
(7)比喻受人牵制、束缚
(8)吾党二三子:指和自己志趣相合的几个朋友。
【小题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以白描手法,写诗人“黄昏到寺”时所见的自然风光,既有蝙蝠自在飞舞的动态景致,又有“芭蕉叶大栀子肥”的静态美景。
B.七、八两句写寺僧热情招待诗人一行,亲自“铺床拂席置羹饭”,但诗人觉得山中饭菜比较疏粝,仅能填饱饥肠而已。
C.前八句描绘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与下文所写“为人靰”的幕僚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篇末的抒情议论作了充分的铺垫。
D.本诗是一首古体诗,诗风朴实平易,洋溢着真挚之情,状写出美妙之景,从而生发出无限的诗情画意.
【小题2】这首朴素简洁的记游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送孟东野序》,完成下列小题。
送孟东野序
(唐)韩愈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词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元结、李白、杜甫,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取材于《古文观止》)
【注】①孟郊(751—814),字东野,中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五十岁时被授为溧阳县尉,怀才不遇,心情抑郁。在他上任之际,韩愈写此文送给他。②韶:中国古乐曲。产生于约公元前二十三世纪舜时代乐舞。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趋也,或梗之 梗:阻塞
B.其志弛以肆   肆:放纵
C.李翱、张籍其尤也 尤:优异
D.三子者之鸣信善矣 信:信用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草木之无声   唐之有天下
B.其皆有弗平者乎 而使自鸣其不幸耶
C.其于人也亦然   然亦未尝绝也
D.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其声清以浮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人因为心中不平而鸣的一组是
①其沸也,或炙之   ②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③人声之精者为言   ④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
⑤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⑥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
A.②③⑤B.①③⑥C.①④⑤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类和世间万物一样,都会因不平而鸣。
B.历代的仁人志士只会用精美的文辞表达内心感受。
C.作者认为孟郊的诗与李翱、张籍相比,还有差距。
D.作者用少量笔墨写到孟郊,其实是对他进行批评。
【小题5】文中提到“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这里的“六艺”是指儒学六经,即《诗》、《书》、《礼》、《乐》、《易》、___________。“六艺”也指周朝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学问和技能,即礼、乐、射、御、书、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出人也远矣 出;超出
B.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C.小学而大遗   遗:丢弃
D.官盛则近谀   谀:奉承
【小题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A.而耻学于师B.择师而教之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则群聚而笑之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运用多组对比,从不同角度深入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
B.作者描画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的场景,为后面的议论奠定了基础。
C.作者两次提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充分体现尊重底层百姓的思想。
D.段末的“鸣呼”呼应起首的“嗟乎”,再次感叹“师道之不复”的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