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铼,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释:①柑为横树一种。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②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③三国时丹阳大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看似寻常,却特别点明“手种”“二百”表现了诗人对柑树的喜爱。
B.“遍”字形容柑树的繁盛如在目前,也直接点出诗人遍览城隅的兴致。
C.屈原写诗赞美橘树高洁,李衡种树为子孙谋利,都是诗人喜欢橘树的原因。
D.“喷雪”指柑树开花,“垂珠”形容累累硕果,展现出充满希望的前景。
E. 整首诗语调平淡和缓,但在平缓的语调后面隐藏着诗人一颗不平静的心。
【小题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5-21 05:02: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注)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节选自《柳河东集》,有删改)

(注)吾子:尊称,比称“子”更亲切,译为“您”。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顾其中,未见可者 师:学习
B.为众人师且不敢 众人:许多人
C.天下不以郑尹 非:责怪
D.虽敢为师  仆:谦称,指自己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柳宗元直接拒绝为师的一组是(   )
①仆自卜固无取
②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
③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
⑤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
⑥数百年来,人不复行
A.①④⑤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很有自知。韦中立不辞劳苦,专程从京城来到永州拜他为师,他深知自身学识浅薄、没有资格当老师直言拒绝了韦中立。
B.柳宗元说理严谨。他以韩愈抗颜为师受诋毁为鉴,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以孙子行冠礼被嘲笑为例,多方面说明了师道衰落而不敢为师的原因。
C.柳宗元注重实际。他主张避师之名而就师之实,师生相互交往,取长补短,共商为文之道。这样双方既各有所得,又不会招致“越、蜀之狗”的惊怪狂叫。
D.柳宗元提倡师道。对反对师道的人,无论从形象和用词上,都透出批判的锋芒,把他们比作吠日蜀犬、吠雪越犬,冷嘲热讽,可见其批判的尖锐与力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2)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呆。其隙也,则花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土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研棒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始得西山宴游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B.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C.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D.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僇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故以此称。
B.箕踞,古人常席地而坐 , 坐时两脚叉开,呈簸宾状,所以称“宾踞”。
C.引觞满酌中的“觞”和《醉翁亭记》中的“觥筹交错”中的“觥”“筹”都是古代的盛酒器。
D.文中的“造物者”与《赤壁赋》中的“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意思一样,都是指大自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的“意”是由贬滴引发出的情栗之感,与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之“意”异曲同工。
B.文中“过、缘、研、焚”四个动词领起的短句,节奏紧密,体现了作者发现西山之美后急于游赏的心情。
C.作者将“特立”之西山赋予卓尔不群的人格和恢宏远大的志向,达到了描摹山水与言志抒情的完美结合。
D.为了表现西山的高俊挺拔之貌,作者运用了比照映衬手法。如以“数州之土壤”来衬托西山的高峻挺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乙)《小石城山记》(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西山,始指之 异:感到奇异。
B.不与培为    类:类似。
C.有积石横当其  垠:尽头,边界。
D.无土壤而生嘉树美 箭:箭竹。
【小题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不知日B.然后知吾向未始游
C.寻无所得D.吾疑造物者有无久矣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得西山宴游记》立意与布局都与题目“始得”关系密切,多次或明或暗点出“始得”之意。
B.《小石城山记》描写了小石城山奇妙优美的山水景色,感叹这样奇妙优美的山水景色却北弃置在偏远的地方。
C.选文都通过对景物的描述与议论,将自己怀才不遇、被贬在外的愤懑之情表现出来。
D.选文都把现实生活中无法排遣的矛盾向造物者询问,故而不免有颓废消极的色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苏轼《赤壁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箕踞而 遨:游览。
B.与万化冥合 万化:自然万物。
C.举匏尊以相属 相属:相互关照。
D.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享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引觞满酌,颓就醉    何为其
B.不知日入   不知东方既白
C.悠悠与颢气俱 相与枕藉舟中
D.不知其所穷 耳得之为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写出了偶遇西山,远望怪特,从而有了宴游西山的艰难过程。用“过”“缘”“斫”“焚”“穷”等动词,精当地描述了游览西山的急切心情。
B.乙文中“客人”悲的原因:由人物古今命运的对比而生悲,由宇宙间“无穷”与吾生“须臾”的对比而生悲,由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而生悲。
C.乙文既有传统赋体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使文章于整齐对称中又有灵动变化之美。
D.甲乙两文均将情、景、理巧妙融合,均流露出贬谪之苦闷,也表达了作者在特定人生境遇中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小题5】用“/”给下面语段中的划线部分断句。
屈 原 被 谗 放 逐 乃 著 离 骚 八 篇 言 己 离 别 愁 思 申 杼 其 心 自 明 无 罪 因 以讽 谏 冀 君 觉 悟 ,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选自《隋书·经籍志四》)